這是我創業夢想的起點,一直很佩服德國的某家公司,他們的創辦人都來自慕尼黑工大的團隊,甚至主要創辦人就是在攻讀博士班的時候創業,公司的主要產品當然也就跟他的論文有所相關。
後來這間公司逐漸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台灣主要的設備大廠也都採用他們的產品;就算他們已經是這麼成功了,但主要創辦人還是常在學術的會議場合現身,他持續不間斷地發表學術論文以及該領域的專書,儼然就是德國在該領域的學術領袖之一。
不僅如此,這位主要創辦人也回到慕尼黑工大兼任教授,持續把公司內優秀的工程師送到學校深造、攻讀博士班,又或者是從學生中挖掘有潛力的新秀進公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更佩服的是,他們公司合作的博士班學生所發表的論文,不止是有學術上的價值,往往也在幾年內就會在產品中現身,學術成果商業化的水準非常之高,這是我心目中產學合作的最佳範例。
在我剛創業時,也想要仿傚這種模式,自己也跑回去學校兼課,甚至跟研究所簽訂產學計劃,希望能找出一條成功的產學合作之路。
但前五年我有極大的挫折感,看別人做很簡單,但事實上很難;新創公司一開始都還沒站穩腳步,就想要藉由學校的資源做研發,是我太天真了。
這麼多年下來,我才慢慢領悟到這條路不是不能走,而是有階段性的,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進行產學合作才會讓雙方都受益。
那什麼叫時機成熟的時候呢?
我覺得是當公司的商業模式成型、擁有熟練的工程技術人員,然後在某個領域已經扎根後,才會有能耐看到幾年後可能的需求,這時候從學術的角度切入做研發才有其意義。
像我們剛開始創業時,其實需要的是熟練的工程人員,而不是研發能力,要在有限的資源及時間內,多試誤幾次,找到適合我們發展及生存的方向,這才是新創公司剛開始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把產學合作當成是找便宜的人力來解決工程問題,那肯定會大失所望,學生並不是即戰力,他們也不可能把解決公司的問題當成第一要務;更重要的是,解決工程問題往往跟學術貢獻無直接相關,學生們忙了半天,結果跟碩士論文一點關係都沒有,這還會有動力嗎?
我剛開始就掉進了這個坑中,甚至還一直抱怨學生的工程能力不足,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我自己的問題,出發點就不對了。
工程問題本來就得公司自己解決,學校能幫忙的是,探索未來可能的問題、但現在還未知最佳解方的範疇,這樣才會有足夠的時間與動機引領學生前進。
因此,成功的產學合作,其實對於公司的計劃負責人要求很高,他必須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工程能力以及業務端的需求,再整合客戶資訊、以及對未來技術發展的判斷,在公司內部先討論出未來可能發展的幾個方向,然後才跟學校端一起討論可能的合作方式與方向。
現在流行業界出題讓學界去解決,其實我不太認同這種做法,這樣就是要學界從頭做到尾,這對工程能力、時程的控管以及問題的掌握度要求很高,而且在短時間內要完成這一整套流程的問題,估計找業界專案開發的團隊也能做,這種思維還是比較偏向利用學校廉價的人力來做專案。
況且,學校對於公司面對的實際問題、客戶要求等,往往都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資料,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受限的情況下,想要跟德國一樣做到高水準的產學合作,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我始終沒有放棄當初的想法,但考慮到自己的時間限制,平常就得花很多時間來解決工程上的問題,再加上公司的現況也還不適合讓我去做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時機未到。
不過,我還是持續有在研究所開課,盡量讓自己別跟學界脫節;在今年的授課內容中,我引進ChatGPT 來輔助課堂上的實作,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它也能大大提升讀論文與實作的效率,在這個前提下,說不定我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一些未來可能有幫助的工作了。
或許,現在是時候踏出第一步,用最小的成本來測試自己當初的想法到底可不可行,也期待不要讓未來的我感到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