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飯時,我興高采烈地跟老婆分享一些景氣循環投資的想法,但她跟我說不要有「用一套簡單的邏輯判斷就能打敗大盤的想法」。
當下被潑了冷水,但我知道她講的有道理,其實我內心也知道沒這麼容易;回家後,再把塵封已久的書拿出來看,就是我上篇提到的「愛榭克:景氣循環投資」,才發現其實我自己整理出來的許多觀念,他書裡面早就講過了。
哈! 想想真是尷尬,自已還以為整理出什麼樣的觀念,人家早就提過了,而且還輔以更詳細的歷史數據來強化他的論述。
更好笑的是,這本書我早已看過了,想不到竟然快全部忘光光。
雖然我也覺得單純投資大盤指數並不是唯一解,但它確實很適合那種本業有充沛穩定現金流、但又沒時間關注投資的人,例如醫生。
至於退休族嘛,其實也不完全是同一種族群,有些人除了有豐厚且穩定的月退金外,還另外有置產的資本所得,這群人其實投不投資我都覺得還好,反正有投資也是主打一個抗通膨、不讓資產縮水的概念。
如果是沒有月退金的人,要他們去投資,那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了,說不定一波大跌就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了。
像我媽前一陣子說她想要做點投資,我都勸她不要做;年輕時就沒養成投資的心態跟風險觀念,退休後才投資真的會睡不著覺,何苦為難自己。
至於年輕人要不要投資,我覺得見仁見智,本金小就當訓練自己的投資心態與操作方法,也不用想著要以小搏大賺大錢,要賭這個機率、那還不如直接去買樂透。
在某些階段,投資自己的技能,其成長速度要遠高於其它投資;舉例來說,以年股利報酬率 5% 來計算,我們當下的年薪就可以直接換算「人力」在資本價值上值多少錢。
假設我們年薪有 100 萬,那我們的人力資本可以換算成 2,000 萬;那如果今天調薪或轉職,年薪增加到 120 萬,那就等於人力資本直接多了 400 萬,變成 2,400 萬。
所以說,投資自己在某個階段,價值的增長速度是遠高於其他投資的;它的臨界點會落在人力價值的增長已經低於資產增長的速度,到那個時候或許就要重新分配時間。
當然,這樣說來年輕人當然是投資自己最有效率,而中年人要看狀況而定;畢竟在職場上薪資每年增長 10 萬,應該要比資產一年成長 200 萬來得更容易一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