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一篇所提到的情況,我們在這幾年投資美股的過程中,其實有遇到幾個難以抉擇的時刻,而當下的決策也影響到後續的報酬率。
底下是我們這三年多的投資績效、以及跟大盤指數的對比圖:
從圖中可得知,我們的投資組合到目前為止的累積報酬率接近 82%,而同期的標普 500 指數以及那斯達克指數皆低於 50%;換算成年均報酬率,在我們的操作下,約略跑贏標普 500 指數 6.5% 左右。
對一個美股新手來說,這樣的表現算很不錯,那為何我還說碰到選擇上的困難呢?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討論的主題,那就是其實本來可以更好,但我們在幾個關鍵時刻做了不算正確的決策,所以才會只有目前的績效;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但我想要透過分析與覆盤來幫助自己在面對下一次決策時,能夠提高成功率。
至於新手為何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呢? 我覺得是運氣好,因為當我們在 2021 年前進美股時,正好碰上能源類股的循環底部,而我們湊巧把多數的資金佈置在這個版塊。
當年的那個選擇,事實上是可以透過一套流程去分析出來可投資的個股,但我們當時不懂這些,我努力在尋找的事實上是高配息的個股,恰好能源類股就在其中。
這個誤打誤撞的決定,讓我們在 2021 到 2022 年初,都有著領先大盤的績效表現,不管是股利又或是資本利得,都讓我們以為自己是少年股神。
但夢很快就醒了,2022 年烏俄戰爭開打的那一瞬間,我們手中的石油股 BP 因為被迫放棄在俄羅斯的業務,我自己當下判斷要賣出停利,而這個決定後來證明是太衝動,因此也少賺了至少 4,000 美元左右。
2022 年因為是股災,所以什麼鳥事都有可能發生, BP 提早賣、少賺點錢就算了,獲利了結後我竟然跑去投資當時四面楚歌的 3M (NYSE:MMM),潛在的投機性格在此一覽無遺。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看了幾本「價值投資」的書,就覺得自己懂了,認為只要在公司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重大事件只會影響股價一陣子,短期的波動是我們的好機會;再加上 3M 的股利政策一直都很好,這更加劇了我抄底的決心。
內心的小劇場演完,我們當時的動作就是把能源股獲利了結,轉進 3M 跟幾檔高股利的股票。
誰知道後續美聯儲一系列狂暴的升息動作,讓我們手中的投資組合直接趴在地板上。
其實,升息後股價本來就會劇烈波動,這點我們心中早有預期,但 3M 的跌幅超乎我本來的想像;而我們持有的英國股票,也因為升息後的強勢美元,讓英鎊匯率大貶,間接影響到以美元計價的 ADR。
從圖中可以看出,2022 年的下半年就是個殺戮戰場,我們當時的做法就是把股利再投資,不斷攤平持股的成本,並期待它們能夠反彈,但事與願違,2022 年下半年就直接躺平了。
其實如果我理性一點,在 2022 年底時,看到大盤指數整年是負報酬、而且跌得很慘,確認一下歷史紀錄應該就知道沒有連續兩年都有這麼慘的跌幅,這時應該把部分資產轉換至標普 500 指數 ETF 或那斯達克指數 ETF。
但那時沒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2022 年底結算時,我們的主要持股帳面上都是負報酬,要接受永久性的本金損失,當下停損,對我來說無法接受。
2. 就算資產部位無法轉移,但可以用股利再投資標普 500 指數 ETF,但這點我也沒做到,還是不斷地再投資正在下跌的持股,並認為它們在今年度內應該有機會反彈。
3. 突然性地調整投資組合,會影響到我們的股利收入,進而影響再投資的機會;指數型的 ETF 股利發放率都不高。
4. 潛意識認為高利率環境會影響對科技股的評價,正常來說科技股應該會因為持續升息而受到影響,但 AI 橫空出世,帶動新一輪的生產力週期,這點我連想都沒想到。
因為上述的幾點原因,導致我們在 2023 年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遠遜於大盤,而這就是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以後再遇到一次這樣的狀況,我該怎麼處理?
又或者是說,我該怎麼調整現有的資產配置,讓未來再次遇到同樣的狀況後,可以快速反應?
幸好,在 2023 年躺平整年的持股,終於在升息循環到達尾聲後,開始復甦反彈,因為過去一整年來的持續加碼,讓 2024 年的報酬率狂飆;我們抄底等反彈的股票,本來預期是一年、結果變成兩年。
其實,這某種程度上是分析與判斷的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這幾年的操作下來,我慢慢領悟到景氣循環投資的道理,以前有看過愛榭克的景氣循環投資三部曲,翻完覺得自己看懂了、事實上卻沒懂,親身經歷過才真正有感覺。
單純投資大盤指數有負報酬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思考產業型的 ETF,其實不同產業間有各自的景氣循環,並非大家同起同落,這樣才會有操作的空間。
要怎麼在個股現金流、大盤指數、產業指數、景氣循環等情境下,去思考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與資產配置組合;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要來仔細分析我的思路以及後續如何進行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