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投資美股的報酬率比較好,這種刻板印象深植在腦海中,但讓我們用實際的數據來檢視,其實比較台灣 0050 ETF 跟美國 S&P 500 SPY 這兩檔指數型 ETF 來看,其實差異有限。
回測 2010 至 2019 的數據,如果以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股利再投入投資,SPY 的年均報酬率約超過 0050 1% 左右;但回測時間包含疫情爆發後 (從 2010 至 2024),那麼兩者的年均報酬率就相差不到 0.1%了,而且是 0050 領先。
定期定額也是受薪階級比較適合的投資方式,金流相對穩定,所以這個比較對一般投資者來說是有意義的。
從報酬率來看,似乎我們也沒必要去投資美股阿!
讓我們就這些數據進行一些討論,然後再來思考到底投資台股好,還是美股好。
首先,疫情爆發後,台股的大盤指數迎來了史詩級的成長,一舉突破兩萬點,這幾乎都是由台積電為主的半導體類股帶動的。
0050 的成分股中,台積電一家就佔了近 50% 的比例,也就是說,台積電好、0050 的績效就好;台積電從疫情爆發後的股價就是「狂飆」兩字,但這個現象還能持續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在台積電還沒爆發的期間,台股表現確實是落後給美股的,這要列為參考重點之一。
台股有接近 70% 都是電子股;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我們出口的主要產品是資通訊及半導體相關產品,當出口好的時候,才會帶動其他相關內需類股,例如營建、金融以及零售等產業。
所以說,當台灣的出口表現不好的時候,其它內需類股也會跟著衰退,很難起到防禦的效果。
因此,我們常看到一些國外引進的投資理論,當景氣高點準備衰退時,要將部份股票轉入防禦型股票或債券,但在台股其實很難這樣操作;因為當景氣面臨衰退時,會發現避無可避,要嘛就是先賣掉換現金,不然就是只能在底部進行加碼,壓低持有成本、增加持股。
或許有些人會想到那先賣股進美債也可以,先考慮匯率因素,正常來說,台股強的時候、台幣應該也會轉強 (相對美元),等到景氣衰退升息時、台幣轉弱 (相對美元),應該可以賺到匯差才對。
但債券價格的反應正好相反的,升息時債券價格下跌、降息時上漲,也就是說,如果以台幣計價的角度來看,要在景氣高點時賣台股進美債避險,就要考慮當下匯率的波動跟債券的價差能否對沖掉。
所以,我覺得要採用國外那套投資理論,最好還是直接投資以美元計價的產品比較適合。
如果用投資的風險來考量,不用太複雜的理論,用常識判斷我們都能得出 SPY 會比 0050 來得穩健;畢竟 SPY 的成分股是涵蓋不同的產業,比例分配上比較平均,才能有效分攤風險,而 0050 就是看資通訊的產業週期循環而定,波動程度較大。
看到這,或許會覺得以上論述很奇怪,聽起來 SPY 狂勝 0050 阿,那為何我一開頭說的年均報酬率差異不大?
其實這點就是搭配「定期定額投資」的魔力,它能在一定程度內抑制指數的波動,所以從最終的績效來看,差異有限。
所以到底是投資 0050 好、還是 SPY 好呢? 我覺得還是要看自己的投資方式及屬性而定,如果是單筆投入,那 SPY 的絕對報酬會比較好一些,定期定額則差異不大;如果要賺取波動的價差,0050 不見得會比美股差,反之想要穩定的話, SPY 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討論完台股跟美股主要的大盤指數 ETF 後,再來更進一步的討論到底投資台股好,還是美股好呢?
台股上面除了一些大型權值股外,大多數都是中小型的股票,股性很活潑,這代表做價差的人會很多,如果有時間盯盤,而且能比別人早一步拿到重要資訊的話,台股也是很好的選擇。
但如果是以長期投資的方式投資台股的話,我想投資方式就會很受限,大致上就是定期定額或定期不定額,然後搭配上股利再投資等方式持續買進,然後祈禱投資的公司能夠穩健成長。
景氣循環投資法,還是比較適合在美股操作,因為可以用來防禦、避險或對沖的標的比較多,金融工具也比較齊全。
其實,台股的特性比較類似美股的那斯達克指數 (NASDAQ:QQQ),這幾年甚至往費城半導體指數靠攏;因此,如果很愛高波動震盪的投資者,也可以在美股找到適合的標的。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們在台股跟美股都有配置,甚至台股還是重倉,而美股現在的資產部位還是幼幼班等級。
熟悉一個不同國家的市場需要時間,我們大概花了三年多,才慢慢地認識到兩者間的差異,到現在都還在努力完善自己的投資方式。
至於多數人推薦的「指數投資」,這是很好的方式,我也有朋友採用這方式投資,但它適用於有穩定收入的族群;如果是有大筆單項進帳,但後續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採用指數投資可能就會有點窘迫。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投資方式」是很個人化的,它應該是要先確認自身的財務條件跟預期目標,再去設定投資方式、標的及所在市場等,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我們的現狀,還是會持續透過台股的資產配置產生現金流,然後再慢慢轉移到美股的資產配置上面;預期會慢慢把兩個市場的資產配置比例調整到各一半,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至於眾人推薦的指數化投資,應該會先在美股試行個幾年,透過前期配置能產生現金流的個股,用每個月穩定的股利 (金流) 來投資指數 ETF,做到類似定期定額的效果。
台股相對比較難做到上述的操作,因為美股是季配息,可以自己搭配個股做到月月配,然後再把金流投入指數 ETF;而台股基本上是年配息,很難做到一樣的效果,除非是將資金投入高股息 ETF,這也能做到季配、甚至月配,但它的隱憂還是在於高股息 ETF 本身的績效可能不如預期。
下一篇將討論目前的投資方式所遇到的挑戰為何? 能用哪些思路來達成我們預期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