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的世界裡,大多數人可能成不了精英,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精英永遠是少數人,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對一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普及「精英教育」,而是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接受教育過好這一生,這才是接受教育的目的。
但大家都覺得普及性的教育是為「別人家的孩子」準備的,而自己的孩子將來還是要成為精英的。
因此,家長普遍希望孩子能成為全才,讓孩子從小就參加了很多其實未必有用的通識訓練。
在討論大多數人該接受何種教育之前,要先看清真實的世界。
在任何經濟體中,需要大學畢業生才能勝任的職缺數量,和人均 GDP 都不是「線性增長」的關係。
根據 2020 年和 2021 年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在扣除了農業人口後,美國勞動力的分布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1. 技術產業、專業服務和管理職位從業人口佔總勞動人口的 37.3%。
2. 製造業以及運輸業從業者佔總勞動人口的 20.3%。
3. 其他工業和低端服務業從業人口佔總勞動力人口的 24.2%。
4. 辦公室文職 (包括銷售人員) 佔總勞動人口的 24.2%。
因為上述統計有些重複,比如管理職缺和所有職業都有重複性,因此總數加起來超過了 100%;但即便經過這樣的放大,所謂的需要大學畢業的職業和白領職缺加起來也不到四成。
在美國年輕的一代 (25 ~ 34歲) 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是 46%;這樣看來,有相當多讀過大學的人其實是找不到白領工作的,甚至很多人兩年內找不到工作。
要知道美國的人均 GDP 超過 6 萬美元,也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更不能保證有很多高階職缺。
相比其他發達國家,美國由於政治正確的考慮,幾乎所有大學都會對一些貧苦的學生 (包括非洲裔、拉丁裔和父母沒有上過大學的) 降低錄取要求。
但這些人通常難以獲得對於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學位,而選擇走「通識教育」的道路。
但在找工作時,用人單位需要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技能,因此雖然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卻對就業沒什麼幫助。
「產業升級」帶來的工作機會要少於因它而失去的工作機會。
舉例來說,電子媒體讓傳統的報業幾乎消失了,雖然創造了一些工程師的就業機會,但是它讓更多的媒體編輯失去了工作。
很多人覺得將來社會有人工智慧的幫忙,機器可以自動創造財富,人類只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行了,因此人沒有技能問題也不大。
但現實狀況卻是,機器創造的財富不會給予所有人,只會給予「機器的主人」。
「通識教育」依然很重要,但它只對兩類人特別有幫助:
1. 志向高遠,願意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成為各行各業精英的人;很多人只看到這些人的成就,卻無法像他們一樣長期付出,那還不如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學好一些技能。
2. 暫時不需要為溫飽發愁的人,或者物質欲望極低的人;比如很多研究學問的人便是如此,這恐怕也不符合大部份人的情況。
很多德國人選擇不上大學,上大學 (包括大專) 比例只有 28%;這並非家裡供不起,而是上了沒有用;德國大學生的學費極低,因為國家承擔了大部份高等教育的費用。
即便德國的人均 GDP 已經達到了 4 萬美元,而且也是歐洲第一強國,它也無法提供很多所謂的高薪白領工作職缺。
因此,很多德國人覺得,與其花很多年時間讀一個普通大學的非熱門專業,等到畢業工作還沒有著落,還不如直接進入職業學校,然後在大公司獲得一份薪酬不錯的工作。
德國人的分流是從國中畢業開始的,一部分人會在技術學校學習幾年,等到同齡人大學畢業時,他們已經是有著四、五年工作經驗的技工了。
有人會覺得做技術工人低人一等,但是,當一個社會有大量的人主動選擇從事這一類工作,並且經濟收入不低時,這種歧視也就慢慢失去了基礎。
對於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就能解決今後人生的一切問題,如果這個目標沒達到,就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
教育能夠改變命運,這個看法沒有錯,但那只是在「統計意義」上正確,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是否能夠如願,就要看他怎麼做了。
教育是基礎,猶如建築的支柱,但只有幾根柱子是沒有用的,還是要把房子搭起來;今天很多人覺得有了教育就有了一切,那其實只是一種幻覺。
從柱子的比喻出發,再來討論「通識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差異:
1. 「通識教育」相當於給大家很多根不算太高的柱子,在這些柱子的基礎上,你能搭出各種形狀漂亮的宮殿,但是工作量非常大,消耗的時間也是非常長的。
2. 「技能教育」相當於給了你 4 根非常高的柱子,可以較快地搭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高樓,這個高樓很實用,但未必好看;你如果想要把它改造成宮殿,難度是很高的。
對沒有房子的人來講,第一步先是要有高高的大樓住,而不是花很多時間修宮殿。
但不管是哪一種,最後都要落實在建房子上,而不是立起幾根柱子;光有幾根柱子,既不能避風,也不能擋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