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 拼教養(十六) 結論:階級化的保安策略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親職與教養可以教我們什麼?

本書並沒有教如何養兒育女的標準答案,我們看到不同的教養風格,其中沒有好壞對錯,因為每個家庭的資源與條件不同,適合的教養方式也有所不同。

社會學可以教給我們的,是指出教養焦慮背後結構性的文化或制度困境,將個別家庭的教養經驗放在更大的歷史、社會與全球脈絡中來思考;同時,探討父母們想要孩子永保安康的教養策略,為何經常導致非預期的後果,反而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本書的核心問題是「階級經驗」如何影響父母對益品與風險的看法,從而形塑出不同的教養策略與風格。

階級位置相近的父母,由於家庭、教育及職場等經驗,衍生出類似的秉性、生命機會與意識形態,傾向偏好共享的教養腳本,也採取類似的保安策略。

階級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並非決定性的,階級群體內部也存在著明顯差異。

不同階級位置的家庭,可能對彼此投射羨慕、妒忌、不屑、擔憂、自卑等情緒;父母們也透過模仿、競爭、區辨等不同方式,相互影響彼此的教養風格。

舉例來說,中產階級家長透過雙語幼稚園、多元課外活動等消費選擇,來凸顯自己相對於中下階層的優勢,同時也模仿他們所嚮往的中上階層教養方式。

菁英家長透過更細緻的方式,如「大學畢業才出國留學就太晚了」、「只瞭解美國文化還不夠,歐洲文化才是真正的品味」,來與其他家庭區辨高下秀異。

在教養實作中,傾向「競爭流動」的家長,是希望確保孩子未來的生存機會、教育成就與職業保障;傾向「自然成長」的家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依循個人的性向來發展,不以考試成績或學歷文憑為絕對目標。

大多數父母們橫跨多重象限,權宜地混用不同的教養類型;在同一家庭裡,父親與母親也可能因為原生家庭背景或性別分工的差異,在親職場域中有不同的風格偏好。

以下簡介幾種不同類型的教養風格:

1. 跨國中產階級父母;具備充分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得以利用國外進口的文化資源,甚至跨國流動的教育策略,為子女「培養國際競爭力」。

他們認為孩子未來面對的主要風險是「國際人才競爭」,因此家長們追求西方教育理念的全人發展,透過外國遊學、雙語學校等「鋪路消費」,希望下一代能更自然地體現「世界人」的言行舉止品味,以轉化成為未來進行全球移動的「人力資本」,並凸顯創意、彈性、批判思考等「軟實力」。


2. 財力有限的中產階級父母;因財力有限、讓孩子接受國內教育或就讀公力學笑的中產父母來說,「培養國際競爭力」雖讓他們心嚮往之,但只能選擇成本較低的方式來履行全球化的渴望。

即便認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於留學並非近期可及的目標,他們也擔心「國內教育競爭」潛在的不安全與風險。

因此,許多家庭的保安策略還是偏重學校成績,或透過「全補教育」將多元學習轉化為客觀化的學習履歷。


3. 規畫「自然成長」的中產階級父母;透過「島內移民」追求另類教育的家庭,他們視主流教育體制或傳統教養觀念,如強迫學習、威權文化等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風險。

他們的教養目標不以高文憑、賺大錢等為首要目標,更重視快樂童年與身心靈平衡。

這樣的父母通常需具備一定的階級優勢,方能忽視階級同儕的質疑,全心規劃自然成長:他們或具備相當的文化資本,得以鞏固自己的教養理念,也有能力提供輔助教學;或有足夠的經濟資本,可以在孩子遭遇體制內升學困境時提供出路,例如安排出國念書,或有家族生意可讓孩子接班。


4. 「培育階級流動力」的勞工階級父母;對這類家庭來說,孩子「無法成就階級流動、脫離勞工生涯」,是他們眼中最大的風險。

雖然他們跟中產階級父母一樣尋求市場外包來栽培孩子,但因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源的限制,方式不盡相同。

他們缺乏足夠 (被體制認可) 的「文化資本」來參與孩子學習,只能竭盡有限的「經濟資本」,或試圖建立跨階級的「社會資本」,以轉換為下一代的流動機會。

由於對改革中的教育體制或跨國的教育機會瞭解不多,他們更依賴學校體制與老師的介入。

他們首重學業成績,相信考試是幫助下一代脫離「做工」生涯的有效捷徑,若要安排課外活動,也期待能被有效轉換為外部性的工具價值。

本研究也發現,向上流動的中產階級,也就是父母本身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透過職涯取得社經地位流動,雖然經濟資本充裕,也傾向類似的務實保安策略。


5. 「順其自然造化」的勞工階級父母;他們親身經歷的學習挫折與職場失敗,反倒使他們想保護孩子免於直接面對的不安全,尤其是返鄉居住的單親父母,打拼與婚配的城市經驗在他們身上刻劃了階級與城鄉交織的情緒傷痕。

這些勞工階級父母表面上看來同樣追求孩子的「自然成長」,但方式與邏輯大不相同。

遷居鄉間的中產階級父母,透過人為努力,刻意營造出「自然」的環境,貌似「放手」的教養其實需要成人生活的大幅調整,尤其是母親以小孩為中心打造無壓、有機的家庭生活。

當中產階級父母擔心孩子欠缺生活能力、成為「媽寶」的時候;勞工階級的孩子則在家長無暇照顧的狀況下,不得不學會獨立生活,尤其是生活在隔代教養或單親 (父親監護) 家庭的孩子,渴望成為日常生活中缺席的媽媽的寶貝。

勞工階級父母自身在藍領職場或農漁業養成的「文化資本」也不受體制認可;對於居住在城市邊緣、工時長的勞工階級家長來說,他們的親職實作很容易被學校貼上「教養無力」的汙名。

相對而言,順其自然的教養方式在鄉下社區較為可行,可以讓他們的孩子野放式地自然成長、毋須面對都市環境潛藏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富足 (十五) 學會用系統思維看問題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用系統的眼光看待世界,關鍵是要了解系統的整體性和關聯性,讓系統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而不是小於部分之和。 要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必須考慮各部分之間的相關性。 舉例來說,一些喜歡職業球隊的富豪在買入一支球隊後,會大手筆地購買球星,但是那些球隊的成績卻沒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