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二十四) 投資的基本觀念與建議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對於那些沒有經濟學背景的人來說,即使掌握了總體經濟學的知識,在實際投資時也可能會感到困難。

學習基礎的經濟學知識,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投資思維」,持之以恆並不斷最佳化,這就是一種有效的投資策略。

投資是根據個人的財務配置和風險偏好而定的,每個人的資產組合、能承擔的風險程度,以及他們偏好的風險都有所不同,這自然導致投資策略也會有所差異。

不同人生階段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持續變化的,沒有任何一種投資建議適用於所有情況,因此我們需要持續評估自己當前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於多數人來說,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薪水」,可用於投資的閒錢並不多;即使有來自投資的收益,但比例和金額通常不會太大,因此大多數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並不高,「穩健投資」成為主要的需求。

本書的投資建議主要鎖定四種族群:

1. 年齡在 25 40 歲之間,投資知識有限,也缺乏深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

2. 有穩定收入且略有盈餘,希望透過投資獲得一定的增值收益。

3. 風險承受能力中等或偏低,只能承受有限的損失。

4. 對投資收益持有合理的預期,不抱有一夕暴富的幻想。  


作者提出的建議旨在實現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及穩定性;以下是對這兩個概念的進一步解釋:

1. 「風險平衡」意味著在追求收益的同時,也要留意風險控制,不可因為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風險是獲取收益的必經之路,沒有風險便無法獲得收益;要想獲得更高的回報,就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因此所有的投資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即便是銀行存款都存在風險。

風險平衡就是在追求收益的同時,也不過度承擔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風險,這種策略總體上以保守為主。

2. 「收益穩定」是在保持風險平衡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投資策略,實現與風險相匹配、甚至略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收益。

穩定不代表完全無波動,而是透過精心設計的投資策略,減少劇烈的價格波動,實現穩健的增長。

投資市場總是會受到總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例如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對各類資產造成了重大的波動;因此,追求絕對無波動的投資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維持收益的穩定性,避免劇烈的起伏,確保收益能夠穩定增長。


在投資前,我們要先整理自己的「資產配置圖」,這樣才能評估出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風險;整理資產配置圖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瞭解自己有多少資產可以投資。

美國標準普爾公司整理出一張「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這被廣泛認為是家庭資產配置最合理的方法。

將家庭資產分為四個不同的帳戶,每個帳戶擔任不同的角色,因此投資管道也各有不同;擁有這四個帳戶,並依照一個固定而合理的比例進行資產分配,才能確保家庭資產的長期、持續和穩健增長。

其四個帳戶分別為:

1. 要花的錢 10%;3 ~ 6 個月生活費。

這個帳戶用於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但我們常見的問題是這部分資金佔比過高,導致其他帳戶的資金被壓縮。

2. 保命的錢 20%; 保險保障等支出。

這帳戶的資金主要用於應對突發的大額開支,如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通常會投入人身意外保險和重大疾病保險。

這是每個家庭都必須配置的資金,雖然在平時看似沒什麼用處,但在關鍵時刻卻能避免家庭因急需用錢,而不得不賣房、賣車或向外借錢。

3. 生錢的錢 30%; 投資理財,獲取收益。

這個帳戶的資金是用於資產增值的部份,也就是投資收益帳戶;特點是偏向風險投資,既要關注收益、也要注意風險,所以控制好投資比例非常重要。

4. 保本升值的錢 40%; 退休金、教育費用等。   

這是保本升值的資金帳戶,用於長期收益,如子女教育費用或退休金等;這部份資金的投資策略相對保守,旨在保證本金安全並對抗通貨膨脹,收益不一定很高,但是可以實現長期穩定增長。


上述的資產配置主要是針對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設計的,各部分的比例可能不完全適用於台灣家庭;所以,資產配置的比例並不需要完全依照上述模式,但確實有必要依據這四個帳戶來規劃自己的資產。

舉例來說,日常開支帳戶要準備 6 個月以上的備用金、近期的大額開支如買房、買車等對資金流動性的高需求,隨時可能需要動用,因此不適合作為投資資金來源。

生錢的錢以及保本升值的帳戶,則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分配,排除掉高資金流動性的需求後,還有多少資金可用於投資,並考慮這些資金的使用時程。


以下是作者所整理出來的投資建議:

1. 買什麼? 買基金。

對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在面對迅速變化的科技創新時,缺乏專業的研究能力,自然也就缺乏選股的能力。

在歐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中,個人投資者已經逐漸退居二線,市場主力變成了專業機構投資者。

考慮基金的投資策略,主要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基金;這兩種基金的策略分別被稱為 Beta Alpha

Beta 代表投資組合的系統性風險,其目標是實現與承擔風險相匹配的收益,這種策略常用於被動型基金。

Alpha 則專注於追求超越 Beta 收益的額外收益,這需要通過積極的選股策略來實現。

被動性基金通常是「指數基金」,指數是一種能夠即時反映股票市場整體走勢的參考指標;指數基金的目標是追蹤某個特定指數,通過購買該指數中的成分股來建構投資組合,目的是盡量與指數保持一致。

主動型基金則是尋求超越市場平均業績,由於主動型基金涉及更多的人為判斷,因此在選擇時需要特別謹慎。

指數基金一般能夠獲得超過大盤甚至超越主動型基金的表現;有研究分析了 1997 年至 2012 年間持有 10 種不同資產的投資組合表現,結果發現在 82% 到 90% 的情況下,指數基金的表現優於主動管理投資。

巴菲特在多個場合都向普通投資者推薦低成本的標準普爾 500 指數基金;即使在股市不佳時期,對沖基金的表現也往往無法超越指數基金。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即指數股票型基金,也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 也是指數基金的一種,可以在證券交易所買賣。


2. 怎麼買? 定期定額就對了。

在選擇基金時,專注於長期回報而非僅僅關注短期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一檔基金平時的表現都超越大盤,如果在市場下跌時跌幅更大,那就說明此基金的風險較高。

我們不僅希望基金能持續超越大盤,還希望在市場低迷時,基金相對抗跌,從而降低風險。

根據「資產組合理論」,通過組合不同風險屬性的資產,我們可以在確定的風險下獲得更大的收益,或在確定的收益下降低風險;因此我們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組合貨幣型、指數型、混合型以及股票型基金。

在資金投入市場的節奏上,我們應逐步進行;除了已確定的基金外,不建議一次性將所有資金投入;唯有在購買後長期追蹤其走勢,我們才能對其有更深刻的瞭解,並確認是否符合原先的投資預期。

最佳做法是逐步投入,先投入一小部分資金,持續觀察基金的表現,並與大盤、其他基金進行比較;如果符合預期,則可以繼續增加投資,如果不是,則應果斷更換。

透過持續追蹤和逐步操作,我們可以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基金組合;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持續關注大盤動態,不斷地最佳化投資組合。

持續關注大盤的原因有三:一是提升自己的投資敏感度,發掘更好的投資機會;二是持續驗證並優化自己的投資理念;三是在市場出現重大變化時,能夠即時調整投資策略。

在面臨市場的劇烈或長期變動時,如果我們不即時調整策略,可能會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從而帶來重大損失。

在確定好基金組合後,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現金流進行持續投入,這就引入了定期定額投資的概念,其優勢包括:

(1) 無須判斷入場時機;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不必擔心市場的波動,也就避免了對入市時間的主觀判斷。

(2) 攤平成本;透過在不同市場價格下購買基金,可實現自動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效果,從而獲得較低的平均成本,並減少市場波動性的影響。

(3) 簡單方便;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定期定額是一種簡單方便的投資方式,可以透過設定自動扣款從指定帳戶中定期投資,省時省力。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在市場變化中即時調整投資策略,還能通過持續的投資行為,累積財富並最佳化投資組合。

投資的基本策略是低買高賣,但在現實中,我們無法精確預測市場的最低點和最高點,也就做不到在最低價購買和最高價出售。

我們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相對較高的價格賣出,從而放寬投資的路徑;這就引入了「平均成本法」的概念,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收益。

基金定投的「微笑曲線」是一種先下跌後回升的投資曲線,形成一個 U 形模式,代表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

要實現「微笑曲線」的效果,投資者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堅持投資;許多投資者在市場下跌、投資出現虧損時會停止定投,這樣就會中斷微笑曲線的形成,最終導致虧損。

(2) 保持資金投入的持續和穩定;無論市場是上漲還是下跌,保持投資的穩定性非常重要;理想狀態是在市場下跌時加大投資金額或次數,在上場上漲時適當減少。

(3) 堅持投資邏輯和紀律;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過度樂觀或悲觀;市場波動是常態,重要的是堅信自己的投資邏輯,遵守投資紀律。


3. 買多久? 做長線。

為何長期投資更受推崇,而不是短線操作? 

這是因為長線投資的收益主要來自於資產價值的穩定增長,穿越市場周期的可預見性增長;對於謹慎的投資者來說,這種確定性意味著降低風險和穩定收益。

短線投資的收益除了來自於期間的資產價值增長,主要來自於價格波動;價格波動帶來的短期收益往往意味著對手方的虧損,這是「零和遊戲」的一部分。

短線操作不僅依賴運氣,還極度依賴投資者的短期判斷能力和技術手段;這包括從各種突發事件中快速判斷其對市場的影響,並通過技術手段迅速做出反應。

短線操作的一個極端形式是高頻交易,這是一種利用市場極短暫波動來獲利的電腦化交易策略;在美國,高達 73% 的交易是由高頻交易電腦所進行的。

高頻交易的本質是一場關於速度和資訊的競賽;這也是一種只有少數高頻交易員才能真正瞭解規則並操控的遊戲,而普通投資者往往只能按照表面規則操作。

這樣的交易速度和技術投入,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是難以想像,更無法實現的;對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長期投資策略遠比短期、高頻等專業交易策略更為合適。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後,他就不再那麼容易上當;在這場投資比賽中,個人投資者就像是烏龜,如果試圖在機構投資者擅長的領域與之競爭,那無異於自討苦吃。

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從而增加勝算;不追求一夜致富,而是長期堅持,進而獲得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這就是堅持長期投資策略的智慧。


要做好長線投資,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的心態」,投資心態常被忽視,例如風險偏好這個概念;每個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真實的風險承受來選擇適合的基金。

很多人在未真正經歷市場波動前,往往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當面臨真正的市場下跌時,許多人無法堅持原本的投資策略,導致過早退出。

建立一個真實且穩健的投資心態,在能在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實現長期收益。

長線投資不等於長期持有,而是以追求長期價值增長為目的;當投資標的的環境或形勢發生變化,不再符合長期增長的前景時,就應該考慮退出;如果需要資金進行其它投資或改善生活品質,這也是合適的退出時機。

「完全的理性」是相當難做到的,為了讓自己堅持長期主義,有時我們還需要以短期思維來平衡一下。

舉例來說,很多人會「止盈」,也就是在股價走高、盈利比較豐厚的時候撤出一部分資金,哪怕是自己繼續看好這個股票;這看起來是短期主義的做法,但這操作可以避免單一股票上的投資比重過高,也可以讓自己的成本攤平,甚至將成本全部先收回。

此後即使遇到價格下跌較為嚴重的情況,也能夠理性看待,對一些風險承受能力沒那麼高,虧損時心態難以穩定的投資者來說,比較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