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二十) 本益比並非股票定價依據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當大家在討論股價時,經常會談到一個重要指標:本益比 (Price-to-Earning Ratio,簡稱 P/E Ratio)。

但在仔細分析市場上不同股票時,會發現本益比有很大的差異。

有些股票的本益比可能只有 20 倍,而有些卻高達 1000 多倍 → 這代表有些投資需要 20 年回本,有些則需要 1000 年。

但為何 1000 倍的股票仍受到熱捧呢?


股價淨值比 (Price-to-Book Ratio,簡稱 P/B Ratio) 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

有時你會發現某些股票的股價淨值比低於 1,這是否意味著其市值甚至低於淨資產值? 

這就像一輛汽車整體價值低於其零件單獨出售的總和一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要理解上述現象,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常見的誤解:「本益比」並不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因素,而是股價的一種反映。

不是「本益比」決定「股價」,而是「股價」決定了「本益比」。

當我們以本益比來評估股價是否偏高或偏低時,可能會遇到一個根本性的誤解 → 股票的市價並不僅僅基於公司的盈利或資產狀況。

那麼,決定股價的究竟是什麼因素呢?

股價實際上是「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果,由買賣雙方的出價決定。

在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中,這個「定價過程」更是非常嚴謹的。

多數人都接受的一種定價模型是「資產定價理論」→ 一家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其在整個生命週期內能為股東帶來的總回報。

因此,股價實際上反映的是公司未來能夠創造的所有價值的當下變現。

公司未來的「價值創造」能力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公司的壽命、每年的發展規模,以及其回報率 → 對這些因素的「假設」和「預期」構成了股價的基礎。

舉例來說,某家公司雖然目前虧損,但由於其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市場普遍預期它在未來將快速成長,因此會給予該公司高估值,進而推高其股價。

從這個角度看,本益比達到 1000 多倍,並不是意味著投資者願意等待 1000 多年才能回本,而是市場普遍預期該公司未來增長迅速,利潤增速高,因此給予高估值。

反之,如果一家公司雖然當下利潤高,但市場認為其未來將逐年衰退,則其股價可能會下跌,導致出現低本益比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電商大混戰,是消費者的福音嗎?

這次不談數據、也不引用新聞的文章,單純從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進行討論。 經過了這幾年電商的大亂鬥,我本來以為台灣電商的勢力範圍都已經確定下來,不會再有太大的變化或是新的突圍者,但誰知道一切都是我想太多了。 跟實體通路的緩慢擴張不同,跨境電子商務崛起的速度比你我想像都快,從最早的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