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10年10倍股 (一) 投資的邏輯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對「總體經濟經驗」和「產業供需關係」的把握,對於理解「週期股 (景氣循環股)」至關重要。

把握「消費者心理」和「長期趨勢」及「商業模式的變遷」是理解「消費股」的核心。

對「科技技術投資」的深刻理解是「成長股」投資的必殺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 (Harry Markowitz) 提出「現代資產組合理論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透過建構相關性較低的不同資產類別的組合來達到平抑風險的目的,幾乎是唯一免費的風控工具。

分清楚投資的一籃子裡面是什麼蛋很重要:

1. 從總體經濟和週期出發,以高週期性股票的週期底部來建構的組合,可以認定為「高週期類型」的投資。

2. 基於科技的演化路徑,對於醫藥、5G 等高科技公司研發進展的瞭解,以及未來需求爆發來建構的組合,歸結為「科技成長股」的投資邏輯。

3. 基於對飲料、酒類等消費品長期看好的邏輯,那麼應該歸結為「大消費投資」。

以上三者原始的「投資邏輯」不同,也就說明它們不受同一因素影響,例如:5G 的應用跟醬油沒有關係,中美貿易摩擦再激烈,人們對醬油的消費不會受到影響。

醬油的消費跟銅的消費關係也不大,大宗商品再緊俏,價格哪怕上漲 10 倍,人們也不會把菜裡的醬油多放 1 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不相關」。

「不相關」就會使籃子裡股票的波動不同步,尤其對於「高週期」和「科技」等高波動的股票,適當地配置以上三種類股會讓整體的波動減少。

「高週期」在低谷時,「科技股」可能在高峰,正負抵消的效應會讓波動變得柔和,投資組合的回落得以控制。

如果高週期跟科技股都大幅度下跌,消費類股就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因為消費股本身的特徵就是波動小。

以上三種類股也有可能同時下跌,但這種機率要比單一類股下跌的機率小得多。

以「消費類」公司來說,由於其產品和服務能夠被大部分的投資人切身感受到,也就是透明度比較高,因此投資人能夠對公司的當前業務價值有充分的理解,其「估值」往往已經體現了當前可見的增長,很少會出現大幅度的低估。

人口結構以及人們口味、時髦流行的趨勢,短期雖然變化不大,但長期變動很可能是顛覆性的,估值已經體現了當前可見的增長。

估值過高會極大地侵蝕消費股的投資回報,消費股穩健增長的特徵使其很難出現「爆發性增長」,高估值會透支消費類公司未來多年的增長潛力,投資人也很難獲得預期回報。

消費類公司估值越高,陷入「投資困境」的可能性越大,對投資人造成的傷害也越大;雖然可口可樂每天全球銷量高達 16 億瓶,但絕大多數消費股並不具有可口可樂的能力。

高週期性產業的「估值」在投資中起到的作用並不特別明顯,過於關注估值容易陷入「投資困境」。

「估值」的邏輯是對公司業務「未來現金流折現」的估計;由於高週期性產業週期的底部跟頂部基本是地獄與天堂的差別,因此,高週期性產業的投資人對未來預期往往會出現巨大的差異,這也導致公司股價大幅度的波動。

高週期性產業低谷時期的「股價淨值比」往往低於 1,顯示產業「供過於求」,當前的資產低於公司的帳面價值;但高週期性產業週期往往相對比較長,產業產能出清的過程比較緩慢,資本市場波動又非常大。

週期類股有可能「股價淨值比」低於 1,但是最低的時候甚至會出現 0.5 以下,乃至更低的極低估值;因此,根據估值投資高週期性產業,可能會損失效率,同時也可能遭受極值的傷害,在低估值時期出現大幅度的虧損,有些公司還有破產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