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以「利他」為出發點;利他不是功利性地付出以要求對方給予回報,而是真心為別人好。
有些人會計較自己的得失,不願意提前付出,不願意為別人考慮;這樣的人「格局」太小了,很難在所處的領域成功,更別說建立「影響力」了。
缺乏影響力的人很難在「社交關係」中掌握主動,贏得他人認可;最後就是與他人格格不入,獨來獨往,需要幫助時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影響力」與我們是否喜歡和他人交往沒有關係,而與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對外展現的個人特質、能否獲得他人的「信任」有關。
展示專業度是被人尊敬、獲得更多「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除了專業,權威、自信、有原則、可信賴、知行合一也是容易獲得別人尊敬的特質;這些特質需要從我們對外輸出的文字、影音、做過的事情、獲得的結果來呈現,並逐步建立「個人影響力」。
要如何提升個人影響力呢? 作者認為關鍵是要具備「 IP 思維」。
所謂的「IP 思維」就是把自己當作公司來經營,也就是「個人品牌」。
我們對外展現的所有特質構成了我們的「個人品牌」;這也泛指在某個領域具有專業能力和獨特價值觀、具有影響力的個體。
透過打造「個人品牌」,最終就能提升個人影響力。
我們不是為了賣東西、變現而打造個人品牌,產生持續的「影響力」才是目的,個人品牌只是影響力的外顯之表現。
對上班族來說,「個人品牌」能夠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缺乏打造個人品牌的意識,在公司怕出風頭、怕被主管看見,那還能指望升職加薪嗎?
作者剛開始工作時,也不知道如何「向上管理」、如何與同事相處,只是憑自己提升專業能力,來推動目標的達成;直到升任總監後才發現,要想讓公司願意往部門放更多資源、保證下屬都能在跨部門合作時不被欺負、年底為了能幫部門爭取更多獎金,就必須建立「個人品牌」和「影響力」。
作者希望自己能早點有打造「個人品牌」的意識,最好在還不著急變現時,就開始慢慢累積;沒有生存壓力帶來的焦慮,目的性也不會太強烈,也更容易獲得客戶的認可和信任。
具備 IP 思維的人通常能把自己當作一家公司來經營,時刻關注自己這家公司的投入產出比、資源豐富度、變現效率等關鍵目標,時刻保持公司的增長。
打造「個人品牌」和「影響力」的過程,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知「我是誰」、「我能帶給別人什麼價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認知和行為邊界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