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富足 (三) 線性成長的侷限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以每個人每週工作 40 小時的標準來衡量,每一個人的工作時間其實差不多,很難差到一倍,但大家的成就卻天壤之別,能差出幾個量級。

即便是當年水準差不多,畢業後從事同一類工作的同班同學,幾年下來也常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很難用一個人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多工作了一些時間來解釋。

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的成就是線性疊加的,有些人則是按照平方的速度,甚至立方的速度增長的。

今天那些失敗的新創公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每一項工作的影響力持續的時間都非常短,也因此每個人看似都很忙碌,其實手上只有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有效益。

在很多領域都有上述的情況,作者開始寫書後,對出版業有更多的了解,他分析能養活自己的作家不超過出過書的人的 1%,即便是那些出版了很多書的人也很難生存,因為絕大部分作家的書「影響力」都有限。

多數作家的書,在近百年時間裡的總銷量不會超過前三個月銷量的兩倍,這大致相當於一本書六個月後就賺不到錢了,而這類作家一本書能賣一兩萬本就很好。

就算這類作家寫書非常快,半年就出一本書,這也僅能讓他的收入不中斷而已。

所有能夠養活自己的作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書都是長銷書,過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還有人讀。

這些作家只要不斷寫,總收入就會隨著時間的「平方」增加。

要想進一步提高「影響力」,最好能讓影響力隨時間呈三次方、四次方增加。

以資訊科技產業為例,假如我們能夠讓自己寫的程式不僅在自己負責的產品中使用,有越來越多的人也來使用我們的程式,那它的影響力就大了。

如果部門內重複開發的現象嚴重,這會導致每個工程師雖然都很忙,但他們的工作內容所產生的「影響力」卻非常有限。

一段通用的、有生命力的程式推廣的程度,是和它存在的時間成正比的;一開始可能只有三五個團隊或七八個專案使用它,後來可能會有幾十個團隊、上百個專案使用。

能寫出這種程式的工程師,「影響力」其實是和他工作年限的三次方成正比的。

如果你能夠不斷完成這樣有效果的工作,那麼你的影響力就和工作年限的四次方成正比。

當你工作越久,你在產業的影響力就會越大,即便別人碰到了發展的天花板,你也依然是產業裡最受歡迎的人。

線性增長的量級較低,而平方增長及高次方增長的量級較高;只要時間足夠長,高量級增長和低量級增長所產生的差異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從同一個學校畢業,水準差不多的同學,工作幾年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十幾、二十幾年後,就會有天壤之別,因為他們「增長的量級」是不同的。

作者聽到一些工程師抱怨工作強度高、收入低的時候,會提醒他們想想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到底有多大,他們可能非常辛苦地做了一大堆影響力很有限的工作。

在「收入」這件事情上,這個世界更多的是看重「功勞」,而很少會看「苦勞」。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把自己的辛苦看成自己應該獲得更好待遇的依據。

作者做「投資」時有一個偏好,就是寧可投資那些年紀尚輕、資歷尚淺,但「能力」和「影響力」在以乘方速度上升的人,也不願投資那些靠熬資歷獲得一些頭銜的人。

投資前者雖然有風險,但考慮到他們進步的速度,作者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最糟狀況就算為世界培養人才了。

對於那些靠熬資歷上來的人,根據他們之前的發展速度就能準確預測他們的未來。

世界上很少有人前 20 年「線性發展」,到了 40 歲突然以三次方、四次方的速度進步的,因為那些人已經習慣了做簡單加法的思維方式。

作者會和創業者說,能否具有乘方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的成就高低。

先影響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人,然後那批人就會去影響身邊的人,這樣你的想法就會慢慢地擴散出去,作者認為這就是做乘方的思維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