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證實了大腦中有兩個思考迴路,通過神經系統被送入大腦的龐大數據,會被分為兩條路線處理,一條短路線,到達與情緒相關的大腦邊緣系統;一條長路線,到達與思考相關的額葉。
隨著大腦的結構明朗化,大家開始研究各種偏離邏輯理性的「大腦習慣」;這就是「偏誤」,是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思考缺陷」。
「直覺」和「理性」是不同的思考方式;直覺擅長的是「模式識別」、理性則是「邏輯思考」。
最能發揮直覺的是工匠的工作;無論是陶藝家還壽司師傅,經過反覆練習,就能發現外行人無法注意到的微妙差異,透過「經驗」去學習,無意識的適應能力就會提高。
「模式識別」的能力,在重複做同一件事情,每次都能得到回饋的情況下,能獲得最好的鍛鍊。
但這也顯示了直覺的「侷限性」;如果可以通過重複試驗收集到大量的資料,就可以透過統計學分析來接近直覺判斷。
隨著知識社會的高度化,進化合理性 (直覺) 的價值下降,與能夠適應邏輯合理性 (理性) 的人之間的「差距」也會擴大。
當我們遇到和以前不同的模式時,直覺就會出現問題 → 由於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所以會出現系統性錯誤,這就是「偏誤」。
近代的知識社會,社會的規模是根據「邏輯」制定的,對個人的評價是基於他們對這些規則的適應程度;因此,隨著邏輯合理性 (理性) 成為主導,它與進化合理性 (直覺) 之間的差距被認為是「偏誤」。
我們今天面臨的困難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資源限制」和大腦的三個特徵;大腦是消耗大量能量的奢侈器官,重量佔體重的 2%,卻佔了基礎消耗熱量的 20% ~ 25%。
在「進化適應環境」中,食物非常稀少,所以必須盡可能地節省大腦消費的能量,以避免被淘汰。
如果你花太多時間做選擇,就會錯失機會;舉例來說,當獵物就在你面前時,如果你只想著「讓我們盡可能收集多一點數據、考慮所有情況,並仔細思考最佳的行動方案」等,你很快就會餓死。
大腦因此進化到可以輕鬆應對,並快速做出決定 (透過模式識別)。
從這些「資源限制」中,可以看出進化合理性 (直覺) 具有以下特徵:
1. 最大化眼前的利潤;考慮長遠的利益必須消耗稀有的大腦資源,在進化適應環境中,處理「此時、此地」的狀況很重要,長期規劃往往毫無意義。
2. 嘗試用簡單的因果論來判斷一切;即使想要直覺去做判斷,也有必要理解為什麼要那樣做,最有用的事情,就是創造一個對你有用的因果關係。
3. 客觀事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對於有著自私基因的生物來說,重要的是增加生存和繁殖的機會 ,正確性 (客觀事實) 應該在有幫助的範圍內使用。
從工業革命之後,人們才開始重視邏輯合理性 (重視客觀事實),因為它關係到社會和經濟上的地位。
二、「社會限制」和大腦的四個特徵
人類是所有生物中,與蜜蜂、螞蟻等社會性昆蟲並列,最社會化的動物。
我們的人生深植於群體之中;從這個「社會限制」中,大腦除了上述三個特徵外,還必須進化出以下特徵:
1. 要融入周圍環境;被排除在群體外,也就是意味著死亡,因此人們出於害怕被討厭或反感,開始迴避它。
2. 試圖在群體中獲得好評。
3. 對同屬群體的人有同理心;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孩子需要較長的養育時間,所以在夫妻、親子之間產生了重視對方的心情,這就是同理心。
4. 排除不屬於群體的人;在「進化適應環境」中,部落間圍繞有限的資源展開鬥爭、人類已經進化成群體中合作、與其它群體敵對。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選擇就是「人際關係」。
三、太多的偏誤讓意識無法應對
「偏誤」之所以麻煩,是因為它們組合起來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行動偏誤」會導致行為過度 (承擔較大風險) 的判斷錯誤;但「慣性偏誤」的作用是維持現狀,所以會為了避免損失而拒絕承擔風險。
由於「行動偏誤」是對計劃的認知扭曲,所以它會導致人們變得「過度自信」和樂觀,在不該行動或遠超出他們應該行動的範圍時,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而當開始實行後,則會因為害怕社會評價下降而無法承認失敗。
「慣性偏誤」是一種與「選擇」相關的認知扭曲,當選項直接被擺在眼前,而不是自己做的計劃時,由於避免損失、不合理的風險規避、維持現狀偏誤等原因,在面臨選擇時無法採取適當的行動。
以上這兩種「偏誤」混在一起,不僅無法相互抵消,反而還造成了「做了不必做的事,卻沒有做該做的事」的雙重災難。
我們無法消除所有的「偏誤」,這是因為大腦在生物學上被設計為在獎勵系統受到刺激時,會喚起強烈的欲望。
一旦企業發現他們可以透過誘導消費者「大腦的生理變化」來賺錢,無論什麼樣的企業都會為了在競爭中生存,而走向透過促進「多巴胺生成」來提高「想要」這個衝動的商業模式。
當我們在進行「選擇」和「行動」時,很難有意識地去檢查並修復這些「錯誤」,因此必須找出更簡單的「決策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