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學歷有用或無用論,哪個才對?

最近大考剛結束,又是高中生選填大學志願的時刻了,因此很多雜誌或是人力銀行紛紛推出自己調查的大學排名;至於排名的內容如何,就看自己有多信任這些機構的調查了,不信它的可以說買榜單、信它的可以說排名真準。

但在有些家長或學生的眼中,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這些大學排名或許還真的對他們會有所影響。

在當吃瓜群眾的過程中,偶然發現這篇文章「大學排名好能對求職加分?學歷紅利是真的,但這樣才吃得到」,文中講到的幾個點,正好和我先前看過的某本書相對應。

作者所提到的「無意識偏見」,其實就是在某個範圍內群體公認的「價值」,因為學歷是實實在在的代表你的過去。

這也呼應我在「使用價值與價值」一文中所提到:「勞動力價值取決於學習技術所耗費的勞力 (費用、努力與時間),而且這個耗費勞力的多寡是被社會普遍性認定的,而不是自己單方面認為的。」

在作者的描述中,其實就完整呈現「使用價值與價值」的案例,特別是這句話:「其實其他部屬也有不少表現和這位高材生相近,都沒有如此被挽留過,難道真的是高材生的刻板印象?」

他們可能做同樣的事、有著相近的表現,這是「使用價值」;但在主管的眼中,這位高材生因為過去的累積,讓他的「價值」遠高於其他人。

當我們明白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差別,或許當自己在遇到類似狀況時,就不會那麼忿忿不平,反而是有種「就知道會是這樣」的感覺。

儘管如此,我還是頗認同作者說的這句話:「學歷不代表能力,資歷不代表實力。」

而學歷有用或無用論,其實也沒這麼重要,就像作者所說的,當我們有感受到「學歷紅利」或「校友資源」時,當然會覺得有用;反之,要是就學期間或畢業後都沒感覺到這個學歷帶來的幫助,那肯定是站在無用的一方。

基於以上的論述,我跟一些同學或師長都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位同學的反應比較激烈,他覺得自己待過的學校都沒學到東西、然後出社會後也沒感受到校友的連結,如果今天是他來當面試官,肯定會選頂大的畢業生,而不考慮自己的母校。

就我自己的認知,以下幾點大概都是「校友認同」的重要因素:

1. 在學期間的學習氛圍。

2. 是否有紮實且有系統的訓練。

3. 出社會工作後,有意無意間是否有感受到學校聲譽的幫助。

4. 師長、同學以及學長姐與學弟妹是否有持續保持聯繫與互動。

人其實很矛盾,就學期間總希望修的學分涼一點、好混一點;但畢業後就會抱怨當初在學校沒學到什麼東西。

如果你對自己母校學習過程的刻板印象就是「很混」、「隨便讀就拿到學分」、「論文隨便寫也畢業」之類的話,那當有一天你當上面試官時,就會用同樣的印象去看待你母校的學弟妹,那你還會給他們機會嗎?

這也是作者為什麼說:「辦校聲譽差的後段班大學,就沒有紅利了。」

我認為學校想經營「校友資源」,就要從根本做起,讓你的學生在畢業後還會感念當初在學校所經歷的一切,並認為這段過程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助益及成長;而不是讓學生在畢業後只覺得是來混文憑、混時間的。

學校的「聲譽」就是從校友的表現,慢慢地去影響到社會的群體共識;當多數校友都以從這個學校畢業為榮的時候,那這個學校的畢業生肯定都會站在「學歷有用論」的一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