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效果邏輯跟創業拼湊的理論內涵分析

先前我在「效果邏輯跟創業拼湊 (資源拼湊) 有什麼不一樣?」一文中有提到「效果邏輯」跟「創業拼湊」這兩個關於創業的新興理論,並簡單討論了它們的理論適用範圍。

當年我在攻讀 MBA 時,畢業論文本來是想寫一些有關創業的理論,但當時因為公司事務纏身,只能選一個實務的題目撰寫,先畢業再說。

想不到畢業多年後,還有機會碰觸到相關內容,也算了卻了當年的心願。

接下來我想從「創業拼湊還是效果邏輯?理論適用條件與未來展望」這篇論文的討論中,更進一步了解「效果邏輯」與「因果邏輯」的理論內涵有何差異。

首先,先以下圖來表示兩種理論的異同之處:


這兩者都強調「快速行動」的重要性,以及強調利用既有的資源或手段來創造商機。

「創業拼湊」關注的是將手頭資源「變廢為寶」的創造性資源利用行為;而「效果邏輯」關注創業過程中非計劃性的決策行為。

因此,也可以說「效果邏輯」是一種「決策邏輯」,是創業者在不確定情境下,用來創立新企業的獨特決策過程。


效果邏輯將手段視為已知,並在既有手段能夠創造的可能結果中進行選擇;這邊所謂的「既有手段」源自於以下三個高度個性化問題的思考:

1. 我是誰? 這代表創業者對「自身特質」和「能力」的思考

2. 我知道誰? 這代表創業者擁有的「社會網絡」與「人脈關係」。

3. 我知道什麼? 這體現創業者的「教育」、「專長」、「經驗」等。


效果邏輯理論在「決策過程」中會遵循五個基本原則:

1. 手中鳥原則;這體現了「決策」始於充分利用現有或可用的手中資源。

2. 可承受損失原則;這代表資源投入在預先設定的「可承受損失範圍」內。

3. 檸檬水原則;這比喻充分利用和開發決策過程中遭遇的「變化」和「偶然性」。

4. 瘋狂被子原則;要盡可能廣泛地「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而非進行「競爭分析」。

5. 飛行員原則;採用非預測性控制,這代表的是「控制」過程及其結果,而不「預測」未來。


其實像這種創業理論大多是根據分析創業家的行為後,歸納而得。

它們或許都具有其理論基礎,比如效果邏輯是由「有限理性理論」衍生而來、創業拼湊是由「資源理論」衍生而來。

但我覺得,這些理論的來龍去脈對於創業者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透過「系統性的分析」,去了解其他成功的創業家是怎麼想的,並用以反思或指引自己的「創業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