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商管課程(六) 模組一「機會辨識 3」

天阿,寫到第三篇才到課程下半場而已,但不能再拖了,明天又是新的課程,現在得趕緊完成阿!

中午休息後,緊接著一個團體活動「拼圖與拼布」,我自己覺得這個安排非常好,透過這個設計讓大腦慢慢地甦醒過來。

同時,效果邏輯跟因果邏輯也常用「拼圖與拼布」來比擬,這部份我在「效果邏輯(Effectuation)與因果邏輯(Causation)之簡介」一文中有詳細解釋。

在活動的過程中,大家都熱情參與,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拼圖不是一個冷門的遊戲阿;我上次玩拼圖應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吧!

活動結束後,授課老師總結了同學行為中所隱含的意義,其中有一部份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拼圖的過程中,因為有參考圖形,大家很快就能從清晰的邊界開始拼起,協作上相對簡單。

但在拼布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參考樣板」可依循,訊息一個傳一個的傳遞過程中,也不斷地被扭曲或誤解,導致第一個人講的跟最後一個人接收到的訊息,差異不小。

然後在不同組的拼布樣式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盲從效應」或說「跟隨者效應」、「羊群效應」。

拼布是沒有規則的,但從行為中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會參考前一個人的做法來拼。

這也可以說是「決策一致性」,前面怎麼做、後面跟隨。

講到這個效應,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我直接聯想到的是「破窗效應」,本來路上都沒有違規停車的狀況,但只要有一台違規停車了,後面就會越來越多台違規停車。

同樣道理,馬路上本來是整潔乾淨的,只要有人開了第一槍亂丟垃圾,那附近就會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垃圾聚集。

接著,授課老師也提及到現在有些人提倡的「生涯規劃」或「職涯規劃」、「以終為始」,都是「因果邏輯」的思維方式。

而就手邊資源的多寡來專注完成眼前的事項,比較接近「效果邏輯」的思維。

醒腦的活動結束後,緊接著又是一位業師 Jeff 來分享他的創業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辨識創業機會。

順帶一提他是做區塊鏈的公司,主要是從事數位信任網路、防詐騙以及數位身份認證。

Jeff 是一位很年輕的創業家,也是一個説故事的高手,他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帶我們遨遊他所親身經歷的大小事件。

因為故事說得太精彩了,我已經沉浸在他所敘述的情節中,連筆記都沒寫半個字。

分享結束後,在 Q&A 的環節,他也不斷地鼓勵同學們要在 25 歲至 35 歲這段人生中的黃金時刻,前往海外長住一段時間,感受與國內截然不同地文化背景,並培養自己的國際視野。

在問題討論環節時,我也跟同組學生分享,台灣雖然是海島,但我們的社會結構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而且沒有什麼種族或生命安全的問題 (除了台海戰爭議題),因此台灣人會過得比較安逸,這其實不算壞事。

一旦安逸下來,人其實就會懶洋洋地不太想動,這是環境與文化自然而然的影響。

但只要踏出國門,到別的國家去生活,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我覺得台灣人是很有韌性的,不畏懼任何挑戰。

本週課程結束前的兩個小組討論問題,都屬於「開放式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這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有關係。

我們這組分享到最後都快變成「人生規劃」的討論會了。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很多時候「目標」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設定目標是為了讓自己往更明確的方向去行動,行動的過程與體驗才是主要目的。

因此,要弄清楚自己在意的到底是目標本身,還是說過程比較重要?

舉例來說,我跟朋友去單攻百岳或是單車環島,這些目標本身的意義並不大,就算完成了也不代表什麼,但其過程卻是我一生的回憶,這個體驗是無價的。

人在「學習」與「自我成長」時,過程往往比結果重要,這時目標是指引你去行動、體驗過程的明燈。

但如果是談到商業活動或工作上,常常是結果比過程重要,辛苦工作最後卻沒完成任務,價值就是零。

上面講了很多我自己的體悟與感想,這也是跟同學討論時,互相激盪的情況下,有感而發。

至此,終於結束了一天的課程,我也帶著豐碩的收穫返家,並期待下一次的上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