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業投資家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能當一個甩手掌櫃把錢投到一家公司,不聞不問,幾年後幾十倍的利潤回報;這種情況在「天使投資」確實發生過,但對於比較大的創業投資,這種情況比較少發生。
大多數創業的人,在經驗上總有侷限性,尤其是資訊產業的創辦人多是「技術」出身,沒有「商業經驗」和「門路」。
創投公司必須幫助那些創辦人把自己投資的公司辦好;畢竟,他們已經在一條船上了。
創投公司介入一個新興公司後的第一個角色就是做「顧問」;這個顧問不僅需要在大方向,比如商業上給予建議,而且還要在很多細節上幫助創辦人少走彎路。
好的創投是創業者的夥伴。
創投不可能替公司管理日常事務;這就有必要替公司找一個職業經理人來做 CEO (如果創投公司覺得某位創辦人有希望成為 CEO,一般會同意創辦人兼 CEO 的職位)。
每個創投基金投資的公司都有十幾到幾十家,要找到幾十個 CEO 也並非容易的事。
有影響力的創投公司,手裡總握有一把 CEO 候選人,這些人要嘛是有經驗的職業經理人,要嘛是該創投公司以錢投資過的公司創辦人和執行長。
創業投資家給有能力的創辦人投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鎖定和他的「長期關係」;創業成功固然好,萬一失敗了,創業投資家在合適的時候會把他派到自己投資的公司,來替自己掌管該公司日常事務。
一間創投公司要想成功,光有錢、有眼光還很不夠,還要儲備許多能代表自己出去管理公司的人才。
著名創業投資公司比小投資公司掌握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因此相對容易成功。
創投公司還要幫被投資的公司開展業務。
自己開過公司的人都知道,一間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向大客戶推銷產品時,可能摸不著門路;這時,「聯繫」廣泛的創投公司要幫自己投資的小公司牽線搭橋。
創投公司還會為小公司請來非常成功的「銷售人才」,這些人靠無名小公司創辦人是請不來的。
創投廣泛的關係網對小公司更大的幫助是,它們還會幫助小公司找到買主 (下家),這對於那些不可能上市的公司尤其重要。
舉例來說,KPCB 早期成功投資昇陽公司後,就一直在昇陽公司的董事會裡,利用這個方便之處,KPCB 把它自己後來投的很多小公司賣給了昇陽,這些小公司對昇陽是否有用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投資者的錢是收回來了,創業者的努力也得到了客觀的回報。
在這一類未上市公司的收購案中,最著名的當屬 Google 收購 YouTube 一事;兩家公司都是由紅杉創投投資,著名投資人莫瑞茲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
YouTube 能成功地賣給 Google,紅杉創投作用不小。
創投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就形成了一種「馬太效應」;越是成功的創投公司,投資成功上市的越多,它們以後投資的公司相對越容易上市,再怎麼差也容易被收購。
大多數想去小公司發財的人,選擇公司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看它幕後的創投公司「知名度」。
Google 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是求職者眼中的熱門公司了,固然有它許多成功之處和吸引人的辦法,以及創辦人的魅力,但是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是第一家 KPCB 和紅杉創投在同一輪一起投資的公司,在此以前,這兩家創投從來不同時投一家公司。
創投是新創公司的朋友和幫手,因為它們和創辦人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但通常也有「利益衝突」的時候。
任何一家公司的創辦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一個被投的公司可能前景不妙時,如果投資者對它是控股的,可能會選擇馬上關閉該公司或賤賣掉,以免血本無歸;但這樣,創辦人就白忙了一場,因此創辦人一定會傾向於繼續挺下去。
就看誰控制的股權,更準確地講是投票權 (Voting Power) 更多了。
當一家公司開始獲利有了起色時,創投會傾向馬上上市收回投資,而一些創辦人則希望將公司做得更大後再上市;投資人和創辦人鬧得不歡而散的例子也時常發生。
投資人甚至會威脅趕走創辦人。
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關係對於成功的創業至關重要;首先,創辦人總是在前臺扮演著主角,創投在幕後是輔助者。
如果投資者站到了前臺,要嘛說明創辦人太無能,要嘛說明投資人手伸得太長,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公司都辦不好。
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關係是長期的,甚至是一輩子的;對投資者來講,投資的另一個目的是發現並招攬人才。
對投資人來講,創業者能一次成功當然是最好的,但是非常有能力、能幹事的創辦人也會因為時運不濟而失敗,這時投資者如果認定創辦人是個「人才」,將來還會為他的其他項目投資,或者將他派到新的公司去掌舵。
對創業者來講, 雖然創業投資的錢不需要償還,但是拿了投資者的錢,就必須使出吃奶的力氣盡力將公司做好,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一些短視的創業者把創投公司當作一次性的免費提款機,只拿錢而不承擔應盡的義務,實際上便永遠地斷了自己的後路。
和很多產業不同,不同創業投資公司的投資家們一般會互通消息,一個人一旦在創投圈子裡失去了信用,基本上一輩子就失去了獲得創投資金再創業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