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五) 風險與報酬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勞動產出領域,當我們用自己的勞動,無論是智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來換取收益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對的;但在投資領域,情況並非如此。

那麼,投資的報酬從哪裡來? 是否與勞力或財力的投入成正比?

實際上,投資的報酬來自於所承受的風險;高報酬通常意味著高風險,是對「承擔風險」的一種補償。

先解釋一下這裡所說的「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 (systematic risk)。

系統性風險: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市場風險、大盤風險等,指的是影響整個市場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

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及匯率風險等;這些風險可能源於全球或特定國家的經濟危機、持續的通膨、重大自然災害等。

當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市場上所有的股票普遍都會下跌,投資者無法透過買入其他股票來避險;這種風險與企業或投資產品本身無關,也無法被企業所控制或改善。

舉例來說,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必然面臨匯率變化風險或政治風險 (關稅保護);從事航運的企業則可能面對海盜或戰爭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發生於個別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與大局無關,純粹由於個股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個股價格變化,以及由這種變化導致的個股報酬率的「不確定性」。

舉例來說,某上市公司的工人罷工、新產品開發失敗、失去重要訂單、訴訟失敗等;這類事件是非預期的,隨機發生的,它只影響一個或少數公司,不會對整個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

「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且應該被消除的風險。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主要研究證券市場中資產的預期報酬與風險資產間的關係。

CAPM 模型說明,投資的報酬率等於無風險報酬率加上風險溢價;無風險報酬率通常以美國十年期國債報酬率為基準,風險溢價則是根據投資的 Beta 值來計算的。

CAPM 模型顯示,唯一能獲得「更高回報」的原因是投資「高風險」的產品。

低風險為什麼不能有高報酬呢?

市場運作遵循著「供應」和「需求」的原則運作;當市場上某個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少而需求多時,價格便會上升;隨著價格的上升,利潤增加,進而吸引更多的供應和產品,最終使供需逐漸平衡,價格回歸合理區間。

反過來說,若供應過剩而需求不足,價格便會下降,隨著價格下降,需求逐漸增加,市場最終也會恢復平衡。

如果市場上真的出現一個「低風險」且「高報酬」的投資機會,那就會出現搶購狂潮;這種搶購意味著供不應求,隨之而來的結果很可能是「價格上漲」,因為賣方會利用這種強烈的需求來提高價格,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

「價格上漲」對買方來說,意味著報酬率降低了,但只要報酬仍然夠吸引人,賣方可能會持續提高價格。

價格會漲到直到市場認為那筆投資不再是「低風險高報酬」,而是風險和報酬相匹配的時候,價格才會穩定下來,需求也將變得合理,市場不再出現瘋狂搶購的情況。

市場上的高報酬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即使低風險的投資在市場波動中暫時擁有高報酬,最終也會因市場競爭而回歸合理的獲利。

承擔高風險並不保證高報酬,甚至很有可能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高風險意味著存在較大機率的損失,這才是高風險的真正含義;如果高風險總是伴隨著高報酬,那這所謂的「一定」就變成了低風險。

沒遇到風險不代表風險低 !

風險承受程度,在「經濟學」上是可以量化的,並細分為兩個要素:機率和影響。

「機率」表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這個風險發生的機率是 90% 還是 10%,

「影響」則表示一旦風險發生,會對你造成多大的損害。

機率和影響這兩個要素共同形成「風險矩陣」,並影響風險的等級;風險高低不僅取決於機率,還取決於影響。

假設風險發生的機率非常高、但影響非常小,那麼可能被視為「低風險」;例如,你投資 1 萬元在某種商品上,有 50% 的機率失敗,但即使失敗,你最多只損失 100 元,其餘的 9,900 元可能會收回,這種風險可以視為較低。

假設風險發生機率很低、影響卻相當大,例如投資 1 萬元,失敗機率 5%,但一旦失敗,不僅損失 1 萬元,還需要再投入 1 萬元來彌補損失,這種風險相對而言是難以承受的。

經濟學上使用機率和影響的乘積來計算風險的大小;第一個風險的機率是 50%,影響是 1%,所以「總的風險指數」可以視為 0.5;而第二個風險的機率是 5%,影響是 200%,「總的風險指數」就是 10

從事「高風險投資」,沒有遇到風險的同時,還獲得可觀報酬,當然是好事,但不該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應該將運氣視為一種能力。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只是被機率所選中,偶然取得了成功;如果將這種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最終你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遭受損失。

請妥善管理風險,報酬自然會隨之而來。

我們不用對風險感到畏懼,報酬本來就伴隨風險而來,如果不承擔風險,就難以實現更高的報酬;但「過度冒險」也可能使自己陷入損失,甚至「完全損失」的風險中。

正確的「風險認知」,不僅關乎你是否有面對風險的韌性,同時也關乎你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損失,以及其他資產的「流動性」是否足以應對需要。

我們經常聽說「有錢人更容易賺錢」,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高風險」,而是他們更能承受「損失」,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也相對較低,可以在高風險環境中持久地堅持下去,直到獲得報酬。

要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能夠接受的範圍內承擔風險,並善用風險來追求更高的報酬;但絕對不要冒著風險承受能力以外的損失,去投資「高風險」的標的,因為一旦損失發生,可能遠遠超過我們能承受的範圍。

要如何計算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呢? 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家庭資產狀況」;一般來說,如果擁有穩固的「固定資產」,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儲備較多的現金資金,那麼風險承受能力就相對較高。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已擁有兩間房屋 (無貸款),並且暫時沒有計劃購買其他房子,手頭有 100 萬現金,每月固定收入為 5 萬元,生活開支相對穩定,這就代表他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即使他將這 100 萬元用於投資,導致 50 萬或 100 萬元的損失,也不會對他的生活造成影響,甚至不會降低他的生活品質。

對於一般領薪水的上班族來說,即使收入不錯,如果需要用一部分收入還房貸,還需要考慮小孩的教育費用,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就較低,不應該投資高風險商品。

損失一旦發生,會明顯降低家庭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難以擺脫困境。

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會隨著家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的「投資策略」也應該隨之調整,更好地配置我們的投資組合。

「資產管理」是一場「錢生錢」的遊戲,因此最重要的是「管理下跌風險」。

在你進行購買決策時,應該考慮最壞的情況是什麼?你的「資產配置組合」首要考慮的不應該是可能賺多少錢,而是應該思考如果出現大幅度下跌,你將採取什麼樣的「應對策略」。

要學會分散風險;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這不代表風險不可以被分散、降低或消除。

因為風險具有一定的機率,所以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將投資分散到夠多的標的,即使某些標的因風險而導致損失,這些損失也只影響局部,不會對整體報酬造成重大影響。

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種策略被稱為「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意味著將資金分散投資在多種品項上,以降低風險;而「投資組合」則是將不同風險的產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投資。

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將不同風險的投資組合在一起,其報酬率將是各個投資的報酬率的加權平均值,但風險卻低於各個投資風險的加權平均值。

換句話說,透過投資組合,可以在保持「預期報酬」不變的情況下降低風險,從而獲得更好的回報。

甚至透過計算,可以得出一條稱為「有效邊界」(efficient frontier) 的曲線,該曲線表示透過不同比例的「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組合,可以實現最佳化的風險與報酬平衡。

假如資產配置得宜,我們就能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實現更高的預期報酬;這個投資組合因個人差異、風險承受能力和市場變化而有所不同,但這強調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人生中存在著「高風險高報酬」和「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沒有人能輕易取得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承擔較高風險的基礎上。

那些看似輕而易舉的成功,背後都經歷了無數的挑戰。

人的能力也需要像「資產配置」一樣謹慎思考。

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投資,也是最大的風險所在;雖然時運有時會給予某些人特殊的機會,但人生總是公平的,如果不在能力上下功夫,「那些依賴運氣賺來的財富,終究會因能力不足而流失」

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成為一種個人能力的「資產組合」,擁有多種技能,同時兼顧多種職業,這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投資報酬,還大幅降低了「投資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