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四) 資訊不對稱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為什麼掌握的資訊越多,這個世界的訊息鴻溝就越深? 掌握「認知差異」,才能站在人生的制高點。

生活中有很多交易都必須透過中間商來完成,既然我們可以透過網路來獲取各種訊息,那中間商就無法賺差價了吧?

「買房子為什麼要找仲介?」

「公司年報完成後為什麼必須請會計事務所查核?」

生活中總是充滿各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現象,仲介業的出現,似乎憑空增加了我們的成本,那為什麼不要徹底拒絕仲介服務呢?

→ 中間商搬運的是訊息。

以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中間商能夠賺到差價,是靠「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資訊不對稱」是一個關鍵概念,它描述了市場參與者對於關鍵訊息掌握程度的差異。

擁有更多訊息的一方會在市場上佔有優勢,而資訊較少的一方則處於較不利的位置。

市場中的賣方通常比買方更瞭解產品的各種訊息;因此,資訊豐富的一方可以通過向資訊缺乏的一方提供可靠訊息來獲得市場優勢。

在買賣雙方之間,擁有較少資訊的一方往往會努力獲取更多資訊。

市場信號也是市場參與者用來彌補資訊不對稱的一種方式;如果訊息不透明,就會出現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增加交易成本。

市場需要透過「代理機制」等方式來解決由於「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信任問題」。

→ 資訊不對稱無法消除。

在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和「完美訊息」是兩個關鍵的前提條件;這些假設認為訊息是完全對稱的,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擁有並瞭解相同的訊息,這些訊息是公共的常識或共識。

在現實世界中,訊息往往並非完美;市場中充斥著不完全的訊息,導致「決策」並非總是在得知完整資訊的情況下進行。

「資訊經濟學」指出訊息的獲取不僅不是免費的,甚至可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舉例來說,在購買汽車時,人們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詢問多家汽車經銷商來比較價格。

「資訊不對稱」在經濟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不同的人對相同訊息理解的程度不一樣;這裡的「理解」不僅指學識和閱歷,更涉及到能夠獲取的資訊。

如果某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優勢,即擁有比他人更豐富的資訊,那麼這個人就有可能從中受益。

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人其實都處於資訊較不對稱的弱勢一方;這意味著他們在獲取和識別資訊方面可能會落後,從而成為市場中的弱勢群體。

→ 資訊豐富不等於資訊對稱。

網路讓獲取訊息變得更為容易,我們也時時刻刻都在接收新的訊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接收到更多或更真實的訊息;實際上,隨著網路上訊息的多元化,人們更容易陷入「訊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

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和資訊量的激增,人們在瀏覽海量訊息時,傾向於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訊息的個人化和隔離;長期處理這種自我定製的訊息環境中,人們可能失去接觸和理解不同事物的機會,從而在不自覺中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訊息繭房」。

訊息繭房:公眾往往只關注能帶來愉悅的訊息,而逐漸形成自我封閉的訊息接收模式,好似蠶繭一般;例如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訂製個人化的新聞內容。

在數位時代,資訊服務平台鎖定了個人化的需求,其中「演算法推薦」是一個典型例子。

推薦系統利用演算法和網路爬蟲技術來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進而推薦他們感興的內容,滿足「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然而,僅僅因為某些內容讓我們感到舒適,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最適合我們的。

在大量訊息中,人們往往會優先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並在演算法主導的訊息分發下,容易忽略那些不感興趣或不認同的訊息。

這種「只看我想看,只聽我想聽」的現象,就像是精神上的鴉片,讓人沉浸於自己熟悉和喜歡的內容中;這種狀態會逐漸導致知識和訊息的單一化,使人對其他領域變得陌生,難以接受不同的觀點,從而形成了「回聲室效應」。

回聲室效應:在一個數位空間裡,人們只接觸與自己觀點相似的訊息,從而形成一種錯誤認知,認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

「非理性」群體現象 → 人們在這種回聲室中,往往對不同的聲音選擇性忽視,甚至認為與自己觀點不同的聲音是無稽之談;如此形成的群體關係緊密,難以被打散。

一旦進入自己的回聲室,人們的觀點和訊息就會趨向「極端化」。

連結到擁有共通觀點的其他用戶時,就是會現「意見傳染」和「情緒傳染」的情形;如果正向內容的比例較高的話,用戶就會傾向於發表更為正向的內容,同樣地,負面的訊息較多,用戶就容易生成更加負面的內容。

在網路蓬勃發展的影響下,資訊流通理應更為均等,但訊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認知落差」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持續加大。

→ 資訊不對稱可以創造價值。

資訊不對稱的根源在於人們所擁有的「知識差異」,這裡的知識不僅包括學術上的知識,還涵蓋了工作經驗、社會關係,甚至對某些產品或技術的瞭解;這種知識上的不同,造成了資訊的不平衡。

既然資訊不對稱是普遍存在且不法消弭的,我們就應該正視並理性認識其可以為我們帶來的價值。

廣義來看,一切販賣「知識優勢」的行為,都是利用「你知道,別人卻不知」所造成的訊息落差來獲利;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仲介,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訊息優勢來撮合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從中抽取佣金。

掌握訊息差異的良性生意大有可為,比如仲介服務商、資訊整合服務業者、投資業等;不管是「房屋仲介」還是「投資銀行菁英」,雖說服務範圍和對象各異,但本質上都是利用自身掌握的訊息優勢來賺錢。

在商業領域,利用資訊不對稱的策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 傳遞訊息獲利,這有助於填補並縮小訊息鴻溝。

舉例來說,在護膚化妝品領域,美妝部落客從眾多產品中篩選出最有效的選項,並分享心得,同時批評不良商家。

這不僅幫助填補了訊息鴻溝,也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進而吸引業配廣告,從中獲利。

2. 仰賴資訊壟斷獲利,透過設置門檻來控制有用訊息的流通,並選擇性地隱瞞真相。 

以葡萄酒行業為例,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消費者難以獲取關於葡萄酒的國際價格,或其他酒商的報價;這使得業者有機會提高價格。

然而,隨著網路的發展,這種資訊壟斷的影響力減弱,葡萄酒價格因而降低。

→ 提高訊息辨識和訊息處理能力。

要如何消除資訊不對稱,提高處理訊息的能力呢?

從接收資訊的角度來說,就是設法找到好的資訊來源,為自己打造優質資訊轉道。

例如你如果想瞭解財經知識,就應該多涉獵國際知名權威報章媒體,或是參考金融證照考慮所需的教科書,這些都能有效避免接收到片面、錯誤的訊息。

同時,想要提升訊息獲取和識別能力,避免垃圾訊息,必須大量地學習和實踐,付出相對代價。

最基礎的代價,就是時間。

想獲取知識,就需要花時間去找書、看書、上網搜尋、問人、親自實踐,付出許多時間成本。

最普遍的代價,就是金錢。

所謂知識付費,即出錢購買高密度的訊息;想要節省時間,最直接的就是付出金錢。

終極代價,就是投身其中。

從一個行業最小的「蝦米」,一路摸索成為行業大佬,付出時間、金錢、精力、情感、腦力和創造力,投身於一個行業,成為業內菁英,拿最頂尖的訊息,獲最大的利益。

唯有不斷弭平訊息之間的鴻溝,才能一點一滴向上提升,達到更高的層級 →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

所以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和實踐,就能解決訊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嗎? 答案是:不能。

資訊不對稱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存在的;你或許擁有他人所沒有的資訊,但成功並不僅僅依賴訊息的品質,更關鍵在於個人的「認知高度」。

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飛多高。

個人教育程度、看世界的廣度、體驗人生的厚度,都能決定此人的高度;站在不同高度的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樣。

「認知層次」越高的人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反之,層次較低的人由於視野受限,所見所知相對表面和淺薄,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和固執。

高認知水準的人可以「向下相容」,能夠理解並接納不同階層的人;他們懂得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即使別人的認知有限或邏輯思維不夠精準,他們也會選擇包容和理解。

如果你有一位特別懂你的朋友,總能準確接收到你的想法,請明白這個道理:不是你和此人頻率相同,也不是你表達能力強,而是對方的認知和思維能力超越了你。

承認自己的無知,接受我們常受「認知偏誤」影響,是擴大認知視野、提升思維高度的必要前提。

只有那些一路奔波而去的人,才知道未知的路途有多遙遠;也只有一步步踏實地走到了頂峰,才能看到來路時經過了多少曲折,歷經了多少泥濘。

敬畏未知,才會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