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低水準勤奮」指的是付出相同的努力,收穫相對較少的狀況;會產生低水準勤奮的原因,通常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思考模式」和「學習方法」。
當採取的行動不能產生有效的結果,就會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動機」,動機越強烈,就越有幹勁;學習知識要有長遠的目標,而實現目標的過程很久,因此我們需要設定一個個的短期目標,來激勵學習興趣。
太佛系只會讓我們缺乏動力,以至於學習效率低下。
只專注制定計畫,卻不重視如何執行,最後的結果會是計畫制定得不合理,無法堅持下去,心理負擔卻越來越重,甚至產生焦慮感。
正確的學習方式不是重視計畫,而是重視行動,完成每天的進度。
沒有競爭意識,只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就覺得自己也不差;只有和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較,才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了解高手的學習方式,取長補短,這樣才能進步更快。
學習要進步,就需要有一點難度。
心理學家把我們在應對任何狀況時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個層次:最內層叫「舒適區」,向外擴展的第一層叫「成長區」,再向外擴展的第二層叫「恐懼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很舒服,一旦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到不自在。
成長區是讓自己稍微踏出舒適區一些,但又可以藉由學習來適應的區域;學習最好在成長區完成,如果用力過猛,很可能把自己推入恐懼區。
在恐懼區裡,我們會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於應對焦慮和恐懼情緒,沒有餘力去吸收新知。
人們在相對舒適的心理狀態下,表現是穩定的,需要增加一點焦慮,比正常狀態略微大一點的壓力,來使我們達到最佳表現。
增加的這一點焦慮,被稱為「最佳焦慮值」,它剛好能使我們達到舒適區的外沿。
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閒晃,不願意走出去,或許有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但是忽略了其他應該學習的新知,就會變得故步自封。
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習的關鍵,是學會「為什麼」,而不僅是「怎麼做」或「做什麼」。
大部分人的思考、行動和交流方式,都是由外而內的,即是「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但有智慧的人卻是從內向外的,也就是「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
知道怎麼做只是表象,知道為什麼這麼做才是本質;只有知道為什麼,才能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