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格局 (十) 免費時代的贏家和輸家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網路時代很難制止對軟體等「知識產權」產品的盜版行為。

免費成了趨勢,當內容和服務開始在網路上免費傳播時,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網路公司迅速形成壟斷,像 Google Facebook等經典模式。

「免費模式」讓消費者享受到免費服務,但也讓業者的收入大幅減少,甚至讓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陷入緩慢發展的階段。

免費模式確實給一些小公司提供了以低成本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卻讓絕大多數小公司根本發展不起來。

超越免費模式,要找到免費能夠成功的邏輯,然後超越那個邏輯,它就是「稀缺性」,而這需要產品、服務本身俱有一種難以複製的特性。

理解「稀缺性」的重要,對個人發展也是很有益處的,因為現在過剩的不僅是商品和資訊,還有人才。

當今人們的學歷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很多,每一個領域的求職者擁有的技能,相比職位所需要的綽綽有餘;商品太多、服務太多、資訊太多,只好將它們免費,那麼人才太多、變得很不值錢,道理是相通的。

現在很多產業裡,雖然員工工作有報酬,但只是辛辛苦苦賺工錢罷了,沒有「稀缺性」,就可以隨時被取代,自然就沒有議價能力。

有了稀缺性,免費的傳播手段和快速的資訊流量,就會給它的擁有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除了「稀缺性」,作者分析了「超越免費的五個法則」:時效性、個性化、可用性(易理解性)、可靠性和黏性。

1. 時效性:當複製可以讓大家獲得免費的東西時,不可複製的東西才能值錢,才能從根本上超越免費,而具有時效性的東西天生具有這個特點。

舉例來說,球賽直播、電影首映、演唱會等,都是出於時效性的考量。新書或軟體等,也都具有時效性,只是有些較強、有些較弱而已。

不僅商品和服務有時效性,人的技能也是如此;想要透過時效性賺錢,就得抓住前幾年的時間。

很多人都知道需要「終身學習」,但是未必知道這背後的道理。終身學習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領先同輩人一步,以便成為具有時效性的人才,避免在低水準上競爭。

2. 個性化:免費的基礎是易複製,那麼無法複製又有價值的東西,就不可能免費;個性化的東西,顯然是無法複製的。

真正有價值、無法複製的個性化,舉例來說:個性化醫療,如標靶治療,要先測試患者的基因和腫瘤的基因,再看哪些藥物 (主要透過干擾腫瘤生長所需的特定分子來阻止癌細胞增長)對患者身上的癌細胞有作用。

根據每個人的習慣做「精準行銷」,在大數據時代是完全辦得到的,只要做到這一點,就能獲得超出免費的溢價。

在未來,不僅企業的產品需要透過個性化獲利,每一個人也需要往個性化方向發展。要求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表現是工業時代的特色,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行動一致,做出來的東西品質才一致。

當重複的事情都可以由人工智慧的機器完成時,對人的要求就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求人有自己的個性、有特點,變得不可替代。

3. 可用性的產品和易理解性的服務:如果有把你讀不懂卻很有用的書給你講懂,你可能就會為此掏錢。在任何時代,把事情解釋清楚這個本領都可以變成一門很賺錢的生意。

「解讀」就是一種易理解的服務。

4. 可靠而易得的服務:免費的東西固然好,但不好用的話,必然有人願意支付一些費用獲得可靠的服務。寧可花錢買可靠的產品,也不會買隨時可能壞的免費產品,這便是可靠性的價值。

服務也常出現可靠性和品質比免費更吸引人的特點,包括很多公共事務、義務教育和公費醫療。

在商業上,雖然免費服務短期來看比付費服務更有優勢,因為不用錢,但是從長期看來,免費服務未必有競爭力,沒有收入便難以改進。

人通常能忍受短期的痛苦,但難以接受輕微卻時間長的痛苦;因此,如果一種服務品質不高、不穩定,用戶雖然一開始能接受,但時間一長就難以忍耐,就會願意付費獲得穩定的服務,避免麻煩。

5. 具有數據黏性的服務:但網路的時代,切換的邊際成本遠比以前高得多,因為我們換一個服務或產品時,要攜帶一大堆數據,這件事常讓人知難而退。

這些都是由於數據的黏性造成的;現今技術的進步速度很快,以致於靠技術打造的護城河常常不可靠,一個企業很難做到技術永遠領先。

數據資料的積累卻可以讓企業的護城河越來越深。

宏觀來看,越善於使用數據黏性的公司,後來的發展越順利;而開始靠免費服務拉用戶,甚至花錢買用戶的公司,常常後勁不足。

對於個人來說,未來的數據黏性是可疊加式的進步,少數經驗不斷積累的從業者如今非常稀缺,無論他們開什麼價格,都有人願意請他們做事。

有黏性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己的本事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而增長,他們的經驗是不斷累進的,而不是簡單重複的。

與其預測將來哪個產業吃香,不如增加自己的黏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