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破框能力』合理規劃前進的道路

成長或進步是伴隨著「改變」而來,因此我們要先採取「行動」,人為地製造改變的契機,然後才有成長或進步的可能性發生。

當然,要成功地進行「改變」,也是需要技巧的;「進步五階段」中,聰明地先以「只加不減」來降低「改變」對自己的衝擊。

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自己逐漸適應新的方式或角色,而不是突然間直接轉換過去。

這一開始會耗費相當多的精神與時間,畢竟原來該做的事不能丟,還要繼續幫自己加新任務上去。

以我自身為例,在剛開始創業時,就幫自己加入了「兼課老師」的角色,一開始確實非常混亂,但到中後期似乎也慢慢適應。

然後,又不滿足於這項改變,繼續以「學生」的身份進修 MBA;改變初期就如「進步五階段」提到的,有段非常混亂的過程,讓我懷疑這項投資是否有其價值,一度想休學。

當我耐住性子,並修正自己原先的期待與目標後,才逐漸明白這次「改變」所帶來給自己的價值:思考方式與價值觀的變化。

因此,我能理解書中所說的「改變」有多困難;在新的改變發生效用前,舊的思維跟行為模式會一直將你往回拉,如果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堅持下去,那改變就無法成真。

同樣的內心煎熬,也發生在「出國唸書」跟「被上市公司投資」時,這對我來說都是對於現狀做出巨大的改變。

當經歷過無數次的重大改變後,似乎也能漸漸理解書中所說的種種過程,這是必然且有其規律性的發生。

講了這麼多,那我們該害怕改變嗎? 當然不應該,弄清楚該改變什麼、該保持什麼後,要更積極行動、擁抱改變,這樣才有機會離「成長」與「進步」更近一些。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採取新的行動很重要,但在變動初期,我們經常無法扮演好新的角色,不願放棄過去習慣的行為方式。

要透過「行動」才能知道我們學會了什麼是很重要的。

進步五階段:

1. 發現差異

2. 只加不減

3. 混亂迷茫

4. 修正方向

5. 內在化

80% 制定新年計畫的人,都會在二月中旬就放棄;2/3 的節食減肥者,一年內體重又會恢復到原本數值;辦了健身房年卡卻從來沒去過,或是只堅持了一個月。

開始「改變」的最佳方法是「只加不減」:做一些之前沒有做過的事、練習一些新的行為方式、做一些之前日常工作之外的事,建立一些外部人際關係網路。

很多高成就的人在開始練習一些新技能時,會發現自己比以往要忙很多。

從已經安排好的計畫表中,擠出時間來發展新角色,或參與新活動是非常困難的。

在我們覺得先前做的努力還有「價值」之前,是不會減少做那些事的時間。

在這個過渡時期,我們得繼續完成之前的日常工作,然後堅持做那些「新加入的工作」。

只有當新的工作獲得「足夠回報」讓你堅持下去後,才會減少之前的工作。

當開始改變時,就會進入「混亂迷茫」的階段。在事情變好之前,常會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時期。

個人改變的過程更像是「波浪形的曲線」,有跌入低谷也有達到高峰的時候,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

改變的過程之所以如此波折:

1. 在痛苦的時候,自己的「決心」沒辦法支持你繼續完成改變。

2. 身邊的人認為你做不到或堅持不下去,這些「評價」會對你的心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要取得進步需要一項「新的任務」,因為停留在過去的任務中,只會讓你繼續停留在過去的角色,人們對你的期望也只會停留在過去。

在某個時刻,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一下目標,看看這些目標和未來前進的方向是否相符。

我們設定具體的「目標」時,並沒有考慮到新的行為方式是否符合目標的可能性,所以不得不「修正方向」,為自己的職涯發展以及為自己設定一條正確的前進方向。

內在化」是改變必經的一步,它能幫助人們從所知所做,進一步走向認識自己 。

做你應該做的事和做你「內心想做」的事是不一樣的。

要弄懂在進步過程中,所獲得的外在表現力更深層次的含義,需要將其內在化,並進行個人化的自我反思。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改變」,穩定與改變兩個時期,總是不斷地在生活中交替出現。

「穩定期」通常只能維持七年的時間,但這並不是說七年間我們都不會有任何改變,而是計劃性地逐步增加改變,不會突然打亂任何事情。

「改變期」比「穩定期」要短,通常只會持續三年時間。在這個時期,人們會更常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的事,還會重新思考自己做這些事的目的是什麼。

「改變期」的任務是研究我們所做出的選擇,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種下發展一段新的「穩定期」的種子。

最混亂的「改變期」常發生在四十歲左右 (現代說法是五十歲左右),人到中年或是事業發展到中期時,會更加渴望改變。

改變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弄清楚「該改變什麼」,以及「該保持什麼」。

不管處在什麼階段,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不同的選擇,最終開始進行改變。

「成長」可以透過「工作改變」這種外部改變,或是「思考方式改變」這種內部改變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