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產品型還是服務型事業?

 一文不值的事業:仰賴一小群重要的客戶,他們的任何差遣都需要你親自打點,而且還要跟很多提供類似服務的業者競爭。

當公司接了太多不同的案型,團隊裡就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才;當小公司雇用一些通才,他們勢必不像大公司請得起的專才厲害,讓通才去做專才的工作,表現自然遜色

小公司不要包山包海,要做「專門生意」;專心把一件事做好,並聘請那方面的專才,工作品質就會提升,也會比競爭對手更勝一籌。

極度仰賴一家客戶很危險,單一家客戶的進帳佔公司營收務必不能超過 15%

每間會被考慮併購的公司,都有建立標準服務程序,並以這套標準流程來提供產品或服務;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是客戶定期需要的東西,這樣才能創造出「經常性收入」。

企業如果有一套「銷售流程,推銷會更順利,也更容易擁有掌控權;把產品界定清楚,潛在顧客更有可能掏錢購買。

把公司當成一家「產品型企業」,不要當成「服務型企業」。

服務型企業只是一群擁有特定專長的人為市場提供服務;好的服務公司會有一些獨特的做法與能幹的人才,但如果都只專注在「客製化服務」,為客戶解決問題,企業就不會有規模。

服務型企業的營運也會受到人才的限制,當公司的主要資產是人才,但是流動率又高,企業就不會值錢到哪裡去

當服務型企業賣掉時,業主通常會先拿到一部分頭期款,尾款要看未來幾年能否達到績效目標,這叫「獎勵分配款」。

業主往往要留任三年以上才拿得到錢,得承擔大部份的風險。

創辦人跟被收購的公司劃上等號時,就會採用獎勵分配款的手段;假如買主覺得你的公司少了你可能就無法運作,那他就不會出最好的價錢

我們都習慣買產品先付錢,買服務後付錢。

不要怕推掉案子。把超過專業範圍的工作推掉,證明你對專營事業態度是認真的。

對越多的人說不,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的人就越會找上你。


上述作者對於「產品型企業」及「服務型企業」的討論,跟我在創業之路(四)所提到的「做產品」及「做專案」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我還沒有看到本書時,內心其實就有類似的觀念;但作者講的更為細緻,從併購者的角度來看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就是完全不同的評估模式。

不過現在這兩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應該是說「產品型企業」也開始基於自己的產品做服務,用「客製化服務」來增加客戶黏性。

當客戶習慣這樣的「客製化服務」,因為轉換成本太高,後續延用的可能性就大增;也就是說,提供某種程度的客製化服務,有機會成為產品銷售的手段之一,但這中間的平衡也要拿捏得當,避免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