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不當行為」一書中,其實也有提到目前行為經濟學應用最廣泛的地方就是金融學,也就是所謂的行為金融學,以下就是本書對於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簡單介紹:
學科分類: 台灣 (由上而下: 領域 → 學門 → 學類)
傳統金融人才的標準培養路徑:大學主修數學→碩士主修應用經濟學→博士主修金融學。
說到傳統金融學就必須提到「效率市場假說」,傳統金融學認為,金融學是經濟學基本理論在金融市場的展現而已;而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是 「人是理性的」。
在均衡的市場條件下,我們在任何時刻觀察到的金融資產價格都是那個時刻所有資訊的準確反映,這就是「效率市場假說」,它是傳統金融學根本上的理論。
行為金融學則認為金融學屬於「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是與「人」相關的社會運行規律。
在金融市場上,買什麼賣什麼的決策都是由人做出的,因此金融學當然應該先從人出發研究問題,而不是從數學出發;而人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系統地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金融學,由此開創了「行為金融學派」。
相比傳統金融學,行為金融學更貼近實戰,行為金融學最適用的領域是投資實戰、制定交易策略;人們常見的所謂「量化交易策略」,大多數都是以行為金融學理論為基礎的。
在金融市場上,那些原來在大學裡當金融學教授,後來轉做投資實務的人,一般都是行為金融學家,而傳統金融學家做研究的多,做實務的少。
很多教授之所以轉去做投資實務,原因很簡單,因為投資實務所獲得的收益高,而且制定行為金融學的交易策略甚至不需要建構一支龐大的團隊,也不需要雇用很多分析師去各家公司做調查,很多成功的行為金融交易團隊甚至只有幾個人。
以上為簡單的介紹,我個人對於量化交易策略有點興趣,講到量化交易就得先提到「程式交易」這件事,也就是說又得要寫程式了!
最近大學入學條件也有了些改變,知名大學商學院紛紛改變錄取條件,積極爭取自然組的學生,其實也是反應了商學院也需要跟理工學院一樣的基礎學科能力 「數學」 及 「程式撰寫邏輯」。
現代社會要生存也是上面兩種能力再加上「語言能力」,這邊的語言能力不單指英文好不好,還包括中文寫作以及溝通能力等,就跟程式語言一樣,寫作能力好同時也代表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邏輯能力都會有一定水準。
人的寫作能力應當是可以累積的,只是寫長篇大論的文章如學術論文等,當然跟一般的散文或小說體不一樣,當我每次寫論文時都覺得心累,但寫完後卻又有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的感覺。
「要有輸入才會有輸出」,我現在反過來要求自己每天要輸出,藉此來提醒自己要積極獲取新知,日積月累後總有所得,這一生的清單中出版一本自己滿意的書,應該排在靠前的位置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