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三) "應該是"與"實際是"

 "應該是"與"實際是"  其實可以對照到我常用的 "理論上" 與 "實務上",任何學科和領域都可以用這兩種方式思考問題。

物理學從"應該是"的角度看待宇宙的運作規律認為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現;而在生物學看來,每個物種"實際是"在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中捕捉生存機會,以完成自我的反覆運算升級。法學家從"應該是"的角度,保證司法體系從長遠來看能維持公平;而律師則蒐集證據,從 "實際是"的角度為委託人爭取權益。

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掌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其實這個問題在工程學門也經常討論,教科書教的理論與現實應用上的變通,這中間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理論上的創新不代表實務上的突破,反之實務上的突破也可能是在種種條件限制下的個案,不足以形成新的理論。在我唸碩士班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在理論上有突破,同時也能實際應用在工程端,小孩才做選擇嘛,我兩個都要,也因此吃足了苦頭,最後雖然算有達成目標,也促成了到國外唸博士班的契機,但也發現這樣的出發點在理論上的突破非常有限,往往也非泛用的解決方法,因為一開始就考慮到應用在某個地方,就會是先天上的限制,也會影響思考的方向,學術或理論上的貢獻非常有限。

博士班的研究就偏純理論上的探討與突破,雖然最後也沒做出多大貢獻,且實務上的應用在我畢業多年後,也未見有甚麼地方適用,但這個過程卻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或許別太執著於某些點,更能讓腦中的思維解放,當然,最後我還是順利畢業了。

創業後又去念MBA,經歷了一連串的事件後,反思很多時候進入新的環境或新的挑戰,我都會帶著既有的思維或想法去設定目標,但最後往往都不如預期,然後在回顧時才發現原先自己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這也是我個性上的一個大毛病。現在也努力在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遇到未知的事物時,應該先在潛意識中跟自己對話,不要排斥或抗拒它,然後慢慢熟悉後,再用最適合的方式面對並設定目標。這種開放性的心態與思維,是我一直欠缺的部份,雖然後期發現這個毛病後盡量去克服,但成效有限,人在可塑性最高的時候刻下的痕跡,後面要慢慢磨平不容易。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很困難,要時時刻刻保持"應該是"與"實際是"的視角來觀察生活或工作上的事物,並且把自己的思維與心態調整為開放式,別活在自己狹隘的三觀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