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三) 「應該是」與「實際是」

 「應該是」與「實際是」其實可以對照到我常用的「理論上」與「實務上」,任何學科和領域都可以用這兩種方式思考問題。

物理學從「應該是」的角度看待宇宙的運作規律認為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現;而在生物學看來,每個物種「實際是」在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中捕捉生存機會,以完成自我的反覆運算升級。

法學家從「應該是」的角度,保證司法體系從長遠來看能維持公平;而律師則蒐集證據,從「實際是」的角度為委託人爭取權益。

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掌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其實這個問題在工程學門也經常討論,教科書教的理論與現實應用上的變通,這中間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理論上的創新不代表實務上的突破,反之實務上的突破也可能是在種種條件限制下的個案,不足以形成新的理論。

在我唸碩士班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在理論上有突破,同時也能實際應用在工程端,小孩才做選擇嘛,我兩個都要,也因此吃足了苦頭,最後雖然算有達成目標,也促成了到國外唸博士班的契機。

但也發現這樣的出發點在理論上的突破非常有限,往往也非泛用的解決方法,因為一開始就考慮到應用在某個地方,就會是先天上的限制,也會影響思考的方向,學術或理論上的貢獻非常有限。

博士班的研究就偏純理論上的探討與突破,雖然最後也沒做出多大貢獻,且實務上的應用在我畢業多年後,也未見有甚麼地方適用,但這個過程卻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或許別太執著於某些點,更能讓腦中的思維解放,當然,最後我還是順利畢業了。

創業後又去念 MBA,經歷了一連串的事件後,反思很多時候進入新的環境或新的挑戰,我都會帶著既有的思維或想法去設定目標,但最後往往都不如預期,然後在回顧時才發現原先自己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這也是我個性上的一個大毛病。

現在也努力在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遇到未知的事物時,應該先在潛意識中跟自己對話,不要排斥或抗拒它,然後慢慢熟悉後,再用最適合的方式面對並設定目標。

這種開放性的心態與思維,是我一直欠缺的部份,雖然後期發現這個毛病後盡量去克服,但成效有限,人在可塑性最高的時候刻下的痕跡,後面要慢慢磨平不容易。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很困難,要時時刻刻保持「應該是」與「實際是」的視角來觀察生活或工作上的事物,並且把自己的思維與心態調整為開放式,別活在自己狹隘的三觀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