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節講的「心理資本」,我覺得比較放諸四海皆準一些,同樣的概念幾乎可以直接套用在台灣社會上面。
像作者先前所討論的幾項資本可能都需要經過一定的修正後,才適合套用在我們身上。
即便如此,前後文還是有矛盾之處 → 前文說:「勇氣取決於擁有資源的多寡。」;後面的結語卻又說:「一般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能坐享其成,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培養出敢冒風險、自律、堅持不懈的個性,以及跌倒再爬起來的勇氣。」
這是否代表一般環境的小孩想要出人頭地不容易,就算手邊沒資源也得把自己的「勇氣」準備好?
況且,如果手邊的資源只能嘗試一次,跌倒後要怎麼再爬起來? 這不是勇氣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作者對於「大方」的定義,我倒是頗感興趣;這部份我覺得是可以訓練的,這屬於個人的價值觀,想要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需要花上非常長的時間,這中間要不斷地提醒自己、糾正自己的行為,確實不容易,但我會努力去做。
最後,我對於「韌性」的說法有些疑問 → 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比較有韌性,這不知道是統計上的偏誤,還是真正被驗證過的假設。
由於現代資訊的流通,小孩相較以前更容易明白自己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明明知道自己跟別人落差很大,在處於逆境時會自救的比較真的這麼高嗎? 這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要知道,容易身處逆境並不代表就會自救,也有可能覺得完全沒希望,而直接放棄躺平。
如果擺在資訊沒這麼發達的時代,因為不知道自己落差這麼大,咬咬牙說不定就闖出一條路來;了解自己跟別人的距離太過遙遠,反而會有「習得性無助」,反正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乾脆就擺爛了。
雖然我對文章內容提出這麼多質疑,但這不代表本章沒參考價值;我反倒覺得「心理資本」應該是本書最值得參考的內容,但需要用辯證法來檢視作者所提出的觀點。
記住,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事實」。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二十一世紀,過有格調的生活,不再像從前那樣與階級出身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可以訓練自己的心理資本,培養樂觀心態,控制自我,並學習從容面對逆境。
直到幾十年前,為下一代展開所有的可能性,還是少數上層階級的專利。
經濟上的安全感、高水準的學校教育、對音樂和文化的深度理解、特意營造的輕鬆氣氛,以及長時間居留國外,直到 1960 年代,這些都只有排名前 5% 的階層才有能力做到。
中產階級提供給下一代的環境,不再只是鼓勵成就表現,同時也鼓勵人格發展。
注重全人發展、完整圓滿的教育最重要的資源:時間。
充足的「安全感」是非常寶貴的心理資本,有利於實現個人的遠大志向;對成功的信心,若不是以個人能力為基礎,那就只是自以為是而已。
成功的驅動力、勇氣,以及自負,都必須奠基在相信自己上。
最重要的就是感覺: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切都會變好。
一個人是否具備冒險犯難的精神,與其說是性格之故,不如說是擁有「資源」的多寡。
擁有越多的人,可以輸掉的籌碼就越多;擁有不多的人,只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沒戴頭盔,沒有安全鉤環,要通過高山索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個人若是避開險路,選擇較簡單的道路通過,並不是因為天生膽喜,而是審時度勢後的理智選擇結果。
勇氣取決於擁有資源的多寡。
如果你對某件事深信不疑,但因安全感不足而裹足不前時,可以先確認一下,你能投注多少私人、物質和社交資源去做這件事,利用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建安全網。
有勇氣去做某件事,同時也代表著對自己有信心;若從小身邊就有許多獨立行事的成功人士,也會比較容易有勇氣。
無論你身處哪個社會階級,都不可以小氣!
「大方」的態度不會沒有效果,當一個人的努力、成就、決定,甚至是品味及地位象徵引起共鳴時,每個人都會非常高興。
稱讚他人的偉大,特別是對方過得比我們更好時,有助於改善我們的自我中心意識。
大方就是給予超出你所能的東西,而自尊則是索取少於你所需的東西。
大方的慣習每個人都負擔得起:
1. 將信心、時間及注意力投注在別人身上,是一種大方。
2. 將麵包籃先傳給他人取用,最後才輪到自己,是一種大方。
2. 不堅持行使自己的權利,是一種大方。
3. 忽略他人犯下的微小錯誤,是一種大方。
4. 就算有機會也不卡他人的油圖利自己,是一種大方。
5. 原諒自己的愚蠢行為,是一種大方。
6. 考慮大局勝於追究細節,也是一種大方。
大方是從不虞匱乏及過剩中產生的精神力量,也是必須每天培養的習慣。
將小氣的感受轉化成大方的態度,慢慢就會培養出一種以「貴族義務」為典範的慣習。
沒有不能改變的慣習。
傳統與習俗是維護既得利益的安全途徑,但如果想掙脫原來環境,晉升頂峰,「動態的自我認知」可以提供比較多助力,也比較現代。
今日我們所經歷的、閱讀的、聽到的,以及為自己所做的,會影響到明天的我們。
所有長期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都會影響我們的本性;每一場有趣的會面、每一趟旅行,甚至每跨出一步,都會計入我們的文化、社會、知識或身體資本上。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相信,成功是靠決心和努力,這種人生觀促進了成長和發展的可能。
但一個人若已功成名就,達到人生目標後,因循就變得有意義了。
當一個人被成功沖昏頭時,就很容易當自己是老大。
行事得體且有態度的人會質疑自己的行為,有時也會遵循別人的規則,並接受不是只有一種正確解決方法的事實。
新生代的教育不局限在專業知識上,堅毅的性格也同樣重要:運動家精神、自律,以及韌性。
韌性可以練習;每次面對困難,都是寶貴的學習經歷。
經歷失敗後的「行動導向」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共同點之一;一般人在受到打擊後容易鑽牛角尖,甚至自怨自艾,高行動導向的人會比較快從這種狀態中解脫出來,朝著新目標前進。
一個人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比他人更穩重地處理事情,那是因為他有系統地訓練自己的韌性。
身處最高層及最底層的人往往具有最大的韌性。
中間階層既不必費力保住高層位置,也不必為了生存奮鬥,只有心中存有更高的目標時,才會離開自己的舒適圈。
至少在隨波逐流未遇到阻礙前,大多數的人都抱持著該有的都有了的心態在過日子;這樣的生活條件容易培養出瞻前顧後及避免涉險的慣習。
謹慎行事可以避免意外和難堪,但也會因此失去抓住機會,以及從危機中成長的可能性。
工人家庭的小孩比高學歷家庭的小孩更獨立自主,允許做更多的事,行動也更自由。
高學歷的父母在教養孩子上採取類似經營管理的手法,時刻關心孩子的安全及未來發展。
工人家庭的孩子成績表現較差,但在逆境中較知道如何自助,長大後也較有韌性。
一般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能坐享其成,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培養出敢冒風險、自律、堅持不懈的個性,以及跌倒再爬起來的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