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七) 語言溝通資本

這本書的作者生活在比較有階級意識的國家中,書中的內容我們就當參考用即可,畢竟在台灣很多情況都不太一樣,也沒辦法硬套,這牽涉到社會結構、文化背景等差異。

就我的觀點來說,比較傾向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主因是地域、教育水準、經濟能力以及個人經歷所影響,倒不是說隸屬這個圈子就沒辦法跟其他社群中交流。

說到底,想要有歸屬感,當然最好是在一個大家都有類似經驗的群體,這樣才容易產生共鳴;要是你說什麼別人都沒回應,會有歸屬感才奇怪。

如果沒有類似的出身,有時候連想插話都不知道自己該講什麼,因為從來都沒經歷過,也想像不到那個場景長什麼樣子。

舉例來說,當我在分享單車環島的困難點時,如果旁人連腳踏車都不騎,那是會有什麼共鳴呢? 連聊天都聊不起來。

假如今天是我們是有求於人、或是想融入原本不屬於我們的圈子,那當然要附和這個圈子的主流話題,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但如果今天圈子的主體就是我們自己,那就做自己就好了,也不用想太多。

如同我上面所說的,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可以同時身處很多個社群中,能待下來就是因為有共同點,能找到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這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網路。

當你的經歷越豐富、體驗過的事物越多、知識累積量足夠、教育水準夠高,這基本上就能橫跨眾多社群了,因為他們談論的事你可能都親身嘗試過,也就不存在什麼違和感。

最難的是,明明這個社群討論的話題你從沒想過、做的事沒體驗過,彼此之間也沒有共同的成長背景;但又要硬擠進去,這才是一個頭兩個大,其它人應該也會覺得很奇怪,怎麼來了個格格不入的人。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語言溝通資本包含了 → 1. 語言能力、表達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溝通及社交技能;2. 是一種社會區隔特徵,可回溯出個人的教育、出生地區與社會地位。 

在階級意識濃厚的英國,語言慣習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社會地位最重要的標誌。

在上層社會環境裡,會透過口音及表達方式上這種一般認為的細微差異,辨識誰是與誰不是同個圈子裡的人。

與力爭上游的人相比,身居高位的人較常在溝通時流露出身處高位的態度;他們會在措辭、表達、說話節奏及長渡方面保留自認適合的空間。

處於最佳狀態的,永遠是擁有空間的人;放棄這種優勢,就會顯得緊張可疑。

中產階級的溝通能力更著重在如何談判及推銷自己;在競爭強烈的地方,修辭很難不受失當情緒的影響,因此有時難免流露出防衛或說教心態,或者有點過於激烈。

只有在溝通時會將細微地位差異考慮進去的人,才可能獲得社會群體的肯定;這些考慮包括知道什麼時候適合什麼樣的用語,需要展現什麼樣的語言水準,以及什麼樣的話題是可以提到的。

如果不想只是形式上屬於新環境,而是希望在其中贏得肯定,那麼:少即是多。

1. 少談工作;

晉升到某個階段,掌握專業細節的能力就失去它的價值。在社會金字塔頂端,專業技能並無法像在其他階層那般帶來聲望。

更重要的是融入及綜觀全局的眼光;這兩種技能的最佳展現時間是在社交閒聊,以及交換對社會發展的看法時。


2. 少解釋;

若你曾是某個階層團體中最健談的一位,那麼當你往上晉升一階後,最好矜持一點。

人在越高處,懂得也越多,也容易很快就會覺得無聊。


3. 少透露消息;

菁英重視隱私,每個新進成員對團體間毫無保留的私下交流都是威脅。

因此,請表現出你會保密且值得信賴:不八卦,不炫耀,並且不要隨便將消息透露給第三者。


真正的格調:論事清楚明瞭,語調誠懇。

勇敢說出該說的話,不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高層喜歡的談話主題是家庭、文化、未來、地方事務、志工及運動。

出身背景相似的人,最好以目標群體的表達方式、社交生活、興趣和媒體消費為依歸。

社群歸屬是無法假造的,想做到符合身分的談話,就必須對語言模式、話題及意見上造成區隔的原因有所感覺,並找出共同點。

以不炫耀來炫耀。

中產階級的中流砥柱最常定義自己的方式是透過績效、效率和專業知識,但在高層,重意的是形塑力、影響力,以及實現願景,這些必須透過人際溝通才可能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