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怎麼開始流行起「慢慢來」了?

記得在疫情前,在書局最常看到「自我成長」的書籍,往往是跟「時間管理」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及工具有關。

但疫情後,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經歷過「短暫停」,讓人們突然發現在有些情境下,慢慢來比較快、也比較好。

近期看到的「慢速工作力」以及「減法:少即是多,慢即是快」都在強調要做「減法」,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填滿,要懂得為生活留下一些空白。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不斷地強調「餘裕」的重要性,高強度的工作不代表就一定會有高品質的產出。

人並非機器,沒辦法一開機就有穩定且持續性的產出。

在漫長的職涯中,贏在起跑點的人也不見得能跑到最後,最有續航力的人往往也並非剛開始最努力的那位,但他就是能跑出屬於自己的節奏,並且持之以恆地前行。

把時間尺度拉長到整個職涯或是整個人生來看,找到適合自己不同時期的節奏,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倒不是說一定要追隨流行忽快忽慢。

但人都有「路徑依賴」的習慣,要跳出以前讓自己成功的模式並不容易,甚至可能自己都認為當下就是最好的方式,而不願做出任何改變與嘗試。

光是要「認識自己」,我就覺得超難的。

自從開始「寫作」記錄當下的想法後,我才發現真正的自己跟我記憶中以為的那個自己,好像不太一樣。

我們都以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但其實不然。

要是沒有經過記錄跟反思的動作,記憶中的自己往往會失真,也因此就無法針對「真實的自己」提出任何建議,更別提要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了。

也就是說,想要「認識自己」得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如果生活中沒有「餘裕」更是難以做到。

看來這一切都是「時間匱乏」惹的禍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