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我的投資筆記 (二十五) 科技股的大逃殺,是不是正式到來?

最近因為 DeepSeek 釋出低成本訓練的 AI 模型效果很好,引爆了投資人的疑慮,到底是不是有必要追求計算能力更強的硬體?

正當美國科技巨頭持續宣布要增加資本支出的同時,橫空出世了 DeepSeek 這個攪局者,我覺得是好事。

經過這幾年的瘋漲,美國科技股跟半導體相關的股票,早就在風口浪尖上面了,投資人的心裡應該也在想,這波瘋狗浪到何時才是個頭。

DeepSeek 的出現正好讓大家有空間與時間思考這個問題,而一有個風吹草動就迎來大逃殺的局面,也代表投資人早已經高度不安了,對於負面消息極度敏感,惟恐當年網路泡沫的大崩盤再現。

但就算這次 AI 類股真的崩盤了,這也不代表科技會停止進步,僅僅是資金重新輪動而已,生產力的循環還是要靠科技持續推進。

更樂觀一點來看,本波狂殺下去的都是以賣「鏟子」為主的公司,但資金並沒有離開股票市場,而是轉往防禦型的股票如醫藥保健、消費品以及 REITs 等類股。

這也讓我們的美股帳戶價值瞬間爆漲 3.5% 左右,對一向以防禦型股票為基礎的我們來說,單一天能有這種績效是很難得的事情。

也因為近期類股間的輪動,從年初至今美股帳戶價值竟然已經高漲了近 10%,這點讓人始料未及。

我們還是沒有直接投資科技股,而是透過投資追蹤標普 500 ETF 來間接投資科技股,這樣做的好處還是在於降低投資上的波動程度。

雖然我們清楚知道,下一次大盤要再創新高還是得靠科技股表演,但我更清楚認知自己是抓不準個股的,能夠用間接投資的方式參與,就已經很棒了!

如果這波科技股的大逃殺持續夠久,說不定我們還能低點入手一些標普 500ETF,這就要看股利下來的速度跟股市反彈的速度,哪一個更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