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最高 CP 值的人生設計課 (七) 通往成功的決策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杯子裡裝了半杯水,你認為是「還有半杯水」(樂觀)、還是「只有半杯水」(悲觀),據說這對你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有許多研究指出,樂觀的人會比悲觀的人更順遂;按照這個道理,就會變成「讓我們改變認知 (還有半杯水),變得樂觀地思考吧!」

但問題是,認知習慣不可能那麼容易改變;「樂觀/悲觀」的性格約有一半是受到「遺傳」的影響。

更簡單的解決方案 → 把水移到一個只有一半大小的杯子裡;無論「認知習慣」如何 (性格個別差異),無論誰來看,杯子裡滿滿都是水。

在許多情況下,改變「環境 (轉學、跳槽、搬家)」 比改變「認知」更有可能順利進行;這就是「合理性成功」理念的基礎。

我們的生活不過是「習慣」的組合;有研究認為,超過 40% 的日常行為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習慣」。

透過改變一個「習慣」,其他行為可以被重新規劃,這被稱為「關鍵習慣」。

儘管並非一切都由「遺傳」決定,但人的性格是透過「遺傳」和「童年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世界上有「能努力的人」,也有「不能努力的人」。

作者想參考「理性決策理論」來思考更通用、更普遍的「成功法則」。

風險和回報通常被認為是「損失和收益」,但在統計學中,回報是「期望值」,風險是「數據的偏差」,通常以鐘形曲線來表示。

舉例來說,假設有兩個金融產品,雖然兩者的期望值都是 100,但產品 A 的最大損失是只剩 90、最大利益是 110;產品 B 的最大損失是只剩 20、最大利益是 180。

投資產品 B 的「風險」顯然要大得多;風險不僅是「損失的可能性」,也同時是「獲利的可能性」。

如果損益偏差大的話,可能會遭受較大的損失,但也可以預期獲得較大的利潤 (產品 B);如果損益偏差小,則無需擔心巨額虧損,但也無法期待較大的利潤 (產品 A)。

如果可以投資這兩個產品,A B 哪個更有利呢? 

這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你應該選擇產品 A,因為產品 B RP 太高了;「RP」是風險績效的縮寫,是指「回報/風險比」。

風險績效的法則就是:如果期望值相同,風險越小越好。

我們直覺上會被賺錢時的金額所吸引,但如果反覆玩這個遊戲的話,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回歸到平均值 (均值回歸);因此如果結果相同,就沒有必要去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你做出高風險的「選擇」,總有一天會踩到地雷。

在數據分佈為鐘形曲線,回報 (期望值) 相同但風險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風險績效做出最佳的「選擇」。

低風險的金融工具是指債券和銀行存款,而高風險的金融工具是指股票;那麼根據風險績效,投資債券是否比投資股票更有利?

其實不能這樣比,因為債券和股票的「預期報酬率」是不同的;長期數據顯示,投資股票的預期報酬率一直優於投資債券的預期報酬率。

股票的預期報酬率高,相對地風險也就越大,從這也可以導出另一個法則:「即使風險很大,但如果回報更大的話,那一個就更優秀。

當人們年輕、資產少的時候,股票的比例較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資產的增加,股票的比例就會降低。

金融理論在數學上證明了,根據各自的風險偏好將金融資產分配給股票和債券時,可以獲得最大的效用。

在「統計學」之前,除了極少數可以用「因果理論」解釋的事情之外,只能通過直覺「模糊」地預測未來;現在,我們可以用數學來描述在「常態分佈」的統計世界中可能發生的事情。

隨著「統計學」的誕生,人類開始有能力管理風險;所謂的「理性決策理論」,是指在有風險的情況下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選擇最有效的策略,同時將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這在商業術語中被稱為「風險管理」。

「理性決策理論」對於統計世界的事件,能告訴我們什麼是選擇性價比最高、最好的數學解決方案;但這是有限制的,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 可以觀察所有事件,並將其數據化。

2. 事件的變化呈常態分佈 (鐘形曲線)。

3. 通過多次試驗可以實現平均結果。  

如果滿足了先決條件,「統計分析」是預測未來的一個強大工具;然而,問題在於如果大家已經都用了一樣的工具解決問題,那麼留給我們有機會參與的,就只有統計方法發揮不了作用的領域。

因為股市有以秒為單位的龐大數據,所以如果能對其進行統計分析並預測漲跌的話,將從中獲得財富;但最終統計學在股市毫無用處,因為股市不是一個鐘形曲線 (常態分佈),而是長尾 (冪次法則) 的複雜系統。

雖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為相同的東西,但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嚴格的區別:

1. 「風險」是統計世界中事件的偏差 (鐘形曲線),如果有足夠的數據的話,就可以機率性地預測未來。

2. 「不確定性」是複雜系統 (長尾) 中的事件,經常有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可能性,從原理來說無法預測未來。 

雖然長尾可以用冪次法則來表示,但由於不知道尾巴延伸到什麼程度,所以不能用數學方法來建模。

由於市場是典型的複雜系統,原則上不可能像總體經濟學那樣用數學公司來對市場進行建模。

擅長預測的「狐狸思維法」:

1. 全面 → 不拘泥原有的政治立場,致力於各種各樣的領域。

2. 靈活性 → 如果不知道第一種方法是否有用,會尋找新方法或同時嘗試多種方法。

3. 自我批評 → 願意 (儘管不樂意) 承認自己的預測是錯誤的,並接受指責。

4. 接受複雜性 → 認為世界是複雜的,許多基本問題是無法解決或本質上不可預測的。

5. 謹慎 → 用機率術語表達預測,並避免做斷言。

6. 經驗主義 → 比起理論,更重視經驗。    

超級預測者是「永遠的測試版」,喜歡「嘗試、失敗、分析、修正、再嘗試」的思考週期。

在複雜系統的世界裡,不存在所謂的「最佳選擇」,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恰當的選擇。

在選項過多的情況下,尋找完美答案的「最大化者 (利潤最大化者)」總是會後悔,覺得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試圖避免所有風險的「最小化者 (風險最小化者)」別無選擇,只能固守現狀。

比起以完美的選擇為目標,承擔適度風險,透過嘗試和錯誤一步步接近成功的「滿足化者」策略,更有可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