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富足 (二) 做減法比做加法重要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做事永遠不要忽視負數。

當一個人的淨資產是「負數」時,一輩子是很難翻身的;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20% 的稅前收入都用於還各種債,特別是房貸和信用卡的利息。

當你的收入不算高時,如果再少 20%,每天就只能忙忙碌碌地工作,然後把時間花在應付債務上,不可能去思考如何自我提升,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

有了「負數」的概念,我們就知道,每做一件事的時候,獲得的收益未必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

即使不用金錢做投資,人的一輩子也是不斷地用自己的時間和生命投資;自己每做一件事情,就可能產生一個結果,這結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但人們通常只會想到好的結果,忽視壞的結果。

人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多、不喜歡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因此人們通常喜歡做加法而不喜歡做減法;然而,世界上很多事情卻是要靠做減法才能完成的。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要想把自己的「成就最大化」,或者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每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做事情的總量也是有限的,這時人就有兩個選擇,要嘛追求「數量」,要嘛追求「把事做好」。

做任何事情,只有當成本的投入超過一定的「閥值」後才能取得效果,而當成本的投入不足時,效果就是零。

人們通常 5 ~ 10 分鐘後才能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做任何事如果幾分鐘就停下,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一個人同時做的事情過多,而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投入都沒有超過開始產生收益的閥值,那麼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同,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效果。

即便我們在每一件事上的投入超過了獲得收益的閥值,也並非做的事情越多越好,因為這裡涉及到做事「品質」的問題。

一個人從事兩份工作,花兩倍的時間,即便能夠做到互不干擾,最多收入增加一倍;但如果他只做一份工作,但屬於高水準的,可能收入會增加好幾倍。

很多人想成為「斜槓青年」,醉心於跨界,其實如果只是在低水準上做事情,哪怕做了好幾件事情,哪怕那些事情屬於不同的領域,對社會的貢獻也依然非常有限。

多數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在談他們的計畫時,都要讓自己顯得無所不能,都有龐大的商業計劃;他們談論的以及所做的常常是挑戰產業裡現有的企業,甚至想顛覆整個產業。

創業者有點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事與願違。

一間新創公司,各方面的資源都有限,又沒有現成的產品和市場,照理講不該做太多事情;那些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失敗得特別快。

能夠聚焦於一點,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解決到極致的新創公司,即便最終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會因為自身有特定的價值而被大企業收購,這些新創公司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人和機構,包括作者本人在內,在投資前都會要求新創公司把自己的任務清單盡可能地精簡,減到無法再減為止。

有時候創業團隊會覺得投資人限制了他們才能的發揮,但事實證明,當創辦人意識到「做減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差異的產品上時,他們就接近成功了。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從情感上來說,,「做減法」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特別是已經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和其他成本之後。

最有智慧的人會慎重地開始每一件事,以免耽誤自己做最重要的事情,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一般人在意識到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源被分散後,也會理智地「做減法」。

對個人來說,做減法時該捨棄什麼,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中給了一個很清晰的原則:

1.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保留相對應的東西,放棄那些和你心目中的生活無關的東西,因為你實際上不需要它們。

2. 做事情前先問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和目標沒有關係的事情,就應該通過「做減法」刪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