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商管課程(十四) 模組三「由個人決策進入企業決策 4」

剛才看著標題,心裡想著上完這學期的課程,是要編到幾號阿? 說不定編到五十都有可能。

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繼上午的立體個案結束後,同學們也完成了一半的期中報告,關於期中考的煎熬我另文再述,反正就是在美好的星期六早上,我們度過了時間高度壓縮、任務超級多的一個早上,在我才剛回神的時候,就準備要去吃午餐了。

這天中午是由 William 請我們去外面的餐廳用餐,上午跟下午的兩位講者跟我們這群業師把兩張桌子坐的滿滿的。

說來也真巧,我跟下午的個案講者竟然有共同認識的人,在席間簡單的交流後,又要回到教室去進行下午的作戰了。

這位講者的公司主攻「醫療影像分析軟體」,現在也有三千多間醫院採用;而且他也是自己從創辦公司,然後一路做到上櫃的董事長,真不簡單。

很特別的是,他很年輕時 (高中生) 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去上班,因此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幫人寫程式、接專案賺錢;這在那個年代很特別,那時會寫程式的人也不像現在滿大街跑,他就這樣從接專案、接到開了間公司。

講者說,當年全台灣有上千家的洗衣店都是用他開發的軟體系統,但後來因為市場飽和了,他才開始思考想往門檻更高的領域發展,接著就一路栽進「醫療影像」了。

不過相對於他的成就,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說:「在台灣一旦失敗,基本上就沒機會了,或者是說別人不願意再給你機會。」

講者接著講的這句話也有觸動到我:「一直往前走,比在原地轉圈好。」

在演講的過程中,我總覺得他現在做的已經不是「事業」,而是他自己的「志業」。


針對這個立體個案,我的心得與感想如下:

記得多年前曾跟某醫院放射科合作過「超音波與電腦斷層掃瞄影像對位技術」,醫學影像跟我們一般常見的影像不太一樣,它的量化解析度比較高,每一色階可以有 10 bit12 bit 的深度,我們一般常見的顯示器大多是 8 bit

這表示醫學影像的顯示器也跟一般消費型用的不太一樣,雖然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色階轉換讓電腦螢幕顯示醫學影像,但這也會失去一些細部資訊,而且還要靠醫師憑經驗調整轉換參數,還不如直接採購高解析度的顯示器。

DICOM 的醫學影像格式因為有開源的函式庫,所以我們可以輕鬆地把它轉換成 RAW data,但要怎麼讓醫師好操作、又順暢的人機介面,就沒這麼容易了。

讓我比較好奇的是在分享中,講者說他們是從 UNIX 轉換到 Windows 系統,這代表他們的軟體大多應該都是在 Windows 上運行的;但我們十幾年前跟醫院合作時,他們是整套都 Mac 電腦,那時放射科主任還跟我們說 Mac 上面有一套很好用的醫學影像軟體,他們都用它在看片子,所以醫生的標配也都是 MacBook

把不同來源的醫學影像疊合在一起,這需要先做 Image Alignment,而且還是 2D to 3D 的,這有定位精確度上的難題,因為不同的成像方式,其空間解析度跟影像特徵的差異都很大;這些產業知識跟相關技術真的都不簡單,也因此 R&D 的高投入是可以預期的。

我自己後來讀博士時,因為所在學校的前身是醫學院,全英國有 1/3 的醫生是從這畢業的,學校附近都是醫院,因此我們系上當時有做醫學影像的教授也好幾個,我教授本來也是在做細胞影像分析相關的。

在十幾年前,醫學影像分析就已經大量採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了,但就如同模組二所提到的,那個時代大多還是採用特徵工程 + 分類器的方式,例如輔助醫師標註腫瘤位置等,我有個博班同學就在做這領域的研究。

因此,如同講者所說,將 AI 導入醫學影像分析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因為本來就有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了;醫療體系相關的產品門檻都很高,人命關天嘛,不管是法規還是實驗驗證都很嚴謹,被卡住的常常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法規、流程跟組織上的問題。

現在主流的技術要導入醫療設備可能都要好幾年後才會通過 FDA,所以講者花了二十年的時間透過影像分析產品打入醫院的通路,這就是它的護城河所在;這點在 Q&A 的時候也有被提到。

至於講者的風格比較老派,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上一代創業家的感覺,他提到「人的問題」基本上應該大多數新創團隊都會遇到,成功的公司也都是一路上會慢慢調整掉不適任的人。

總之,這個案很接地氣,問題也很接近現實面,因為是在台灣創業的公司,所以他二十年前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其實現在也都會碰到。

在這種領域創業的公司,就是比氣長的,撐不過去就掛了;如果想要在短期內就能看到營收爆衝,建議還是別碰「醫療」、「工業」等相關領域,不然創一個業就要等個十幾、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果,即使可以透過拉長時間,來換建置好護城河的可能性,但人也都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心神不定的緣由

自從課程結束、然後我去出差回來後,總覺得無法集中注意力、心神游移不定;仔細回想,這應該不屬於階段性任務結束後的低潮期,雖然我每次結束一個任務後都會恍神很久,但這次應該真的不是。 為什麼我這麼確定不是「習慣性恍神」呢? 主要是今年上半年的行程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是穿插其中、就是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