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QLgI8MtHY
本影片重點摘要如下:
人的動機不會經常維持在高檔,你可能昨天還鬥志滿滿,今天就提不起勁。
某一天,動機還可能莫名的就消失了。
人無法隨時處於最佳狀態,總有陷入情緒低落的時候,此時即使你看見強烈的引導提示,都可能沒有動力去執行,甚至中斷了正在培養的習慣。
增強習慣動機的五個方法:
1. 降低難度。
2. 設計樂趣。
3. 賦予價值。
4. 思考未來。
5. 增加負擔。
用以上幾種方法增強動機,讓你在看到習慣的提示後,持續付出行動。
方法一,降低難度:從動機理論來看,人對於事情成果的期望越高,越有動力做那件事;可以透過提高期望值來增加行動力 (例如完成某件任務,就給予更多的薪資或分紅),但這種拉高期望值的做法,持續不了太久。
想增加完成事情的動機,可採取降低難度的策略。
運用生產力三原則的第一個原則「把開始變容易」:讓事情感覺起來比較好完成,從容易跨出去的那一步開始,有助於完成困難的工作。
先把簡單的事情做好,才有能力完成困難的事情。
方法二,設計做事的樂趣:事情不是要快點做完,而是要快樂地做完。為了追求高生產力,一昧地增加工作的時間是有風險的,可能會把自己原本喜歡做的事,變成討厭做的事。
當你可以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你就會有更多的動機去做那件事。無論你是享受過程的愉悅感,或是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設計做事的樂趣,運用到了生產力三原則的第二個原則「把過程變容易」。
設計你做一件事的樂趣,讓做事的過程變有趣,你心中就有更大的動機去做那件事。
方法三,賦予事情的價值:重新賦予做一件事情的價值,會讓自己重新看待手上的工作。
此刻的工作對你而言,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對你而言,那是一份可以領薪水的工作而已,還是那份工作可以實現你想要的人生?
類似的道理,在組織心理學中叫「工作形塑」,看待自己的工作價值越高,工作表現也就越好。
把現在做的事情,跟另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聯結在一起,就是賦予做那件事不同的價值。
這是運用到生產力三原則的第三個原則「把結果變有利」。
一旦你覺得做那件事更值得去做,就會用不同的角度來增強自己的行動力。
增強習慣動機的前三個方法,是運用生產力三原則來增加動力,其對應分別是:
1. 降低難度 → 把開始變簡單。
2. 設計樂趣 → 把過程變簡單。
3. 賦予價值 → 把結果變有利。
接下來的兩個方法,則是從心智上來強化你養成習慣的動機。
方法四,思考未來的可能:人都有急著想得到結果的慣性,著急的個性是造成人拖延的一大原因。
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個慣性,透過計畫的方式,把未來要完成的事變成眼前要做的事。
一旦要完成的時間變得比較緊迫,就會產生更多動力去做。
方法五,增加心理負擔:想要短期內增強自己的動機,可適當地增加心理負擔,改善你低落的狀態;但長期的負擔會帶來健康的問題,這點要格外小心。
心理負擔很像是人常說的「牽掛」,當你覺得一件事壓在心上時,你會有更多的動機想要趕快處理它,或著說想要擺脫它。
如果一件事給你的心理負擔越小,人會覺得何時去做的代價都相同,也會越拖延不去做;基於人的天性就會拖延不去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心理負擔小,也的確會讓人不肯行動,即便你知道早點做那件是有益而無害的。
有研究就表明,比較喜歡拖延的人,相對比較容易有高的債務,也可能比較不在乎身體健康。
想要增加心理負擔,可以拿一張紙在左邊寫下現在做的好處,右邊寫下未來才去做的後果 (不做的後果);把現在不去做的心理成本拉高。
迫使自己去思考,如果真的之後才去做,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
作者在早期就會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 財務面,實現財務自由需要多少錢? 如果存不到錢該怎麼辦? 退休後需要的生活費比想像還多,怎麼辦?
2. 工作面,目前這份工作還想做多久? 這個產業能夠待很久嗎? 以後的體力能應對工作嗎? 產業出現變化,我有能力找其他工作嗎?
具體化提問可增加心理負擔;透過習慣提示的方式 (例如每日做回顧),增加那件事在你心中的分量,也可以提升自己要儘快去做的動力。
針對你要培養的習慣,依序寫下這五個問題的答案:
1. 如果這個習慣會需要一連串的行為,其中最容易做的部份是什麼?
2. 要如何在做跟習慣有關的事時,會更開心?
3. 我做這件事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4. 未來的我會因為現在持續做這件事,得到什麼好處?
5. 如果我不現在就培養這個習慣,未來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