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多模型思維 (一) 多模型思維的好處

本章節說明了採用「多模型方法」的思維模式,用以避免依賴單一模型的「數學形式陷阱」。

我們要進一步了解「模型」如何將資料轉變成智慧,以理工科系的角度來說,這屬於「資料科學」的範疇。

事實上「模型」可以作用在很多需要「決策」的地方,例如電子商務、經濟學、社會科學或是公共政策等領域。

只要有「大量數據」存在的地方,就需要懂得如何挑選適當的模型來處理問題、提出假設、策劃解決方案和擬合資料。

這應該是未來相當重要的技能之一,同時也隱含了軟實力的展現。


模型有三項共同特徵:

1. 簡化、剔除不必要的細節,將現實抽象化或憑空架構。

2. 形式化並使用精確定義,模型利用數學算式而非文字敘述,能以「機率分布」呈現研究人員心目中的世界狀態,或者各種選項的優先順序。

簡化且精確描述的模型,建立了便於掌握的空間,讓我們得以運用邏輯來處理問題、提出假設、策劃解決方案和擬合資料。

3. 所有模型都是錯的;即便模型是錯的,只要它具啟發作用,也還是很有用的。

因為模型簡化、剔除了細節,僅依靠單一模型過於獨斷,容易造成嚴重錯誤。

若認為單一公式就能解釋或預測複雜的現實世界現象,鐵定是掉入了乾淨、漂亮而迷人的「數學形式陷阱」。

唯有仰賴「多模型方法」,才能解釋政治、經濟、國際關係或大腦等複雜系統,這些複雜系統總是呈現了介於有序和隨機之間,不斷變化突現的架構和模式。

複雜現象之所以稱為「複雜」,就說明本身難以解釋、難以推演或預測;因此,我們會面臨預測與實際現象之間的落差。

一方面需要模型幫助我們保持思維一致;另一方面,任何僅有少量變數的單一模型,皆難以解釋高維度的複雜現象。


模型如何將資料轉變成智慧: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市場攤位販售的辣椒和玉米數量是「資料」;農夫收入金額和農產品銷售數量之間的關係是「資訊」。

近代定義「知識」為瞭解「相關性、因果和邏輯關係」。

「資訊」經過組織之後,就成了「知識」,而「知識」常以模型的形式呈現,例如:市場競爭經濟模型、人際網絡社會模型、地震地理模型及心理學模型等。

「智慧」就是瞭解並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若要獲得智慧,就需要採用「多模型思維」,其中包含挑選最佳模型,來做出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八) 「知名品牌」搭配「強勢通路」就等於成功嗎?

距離上一次寫〈 品牌代理是不是正確解方? 〉又過了一個月,老婆在這期間又把設立流程繼續往前推進,目前看來跟投審會有關的申請,全部都定審了,合資公司也即將開出 B2B 的第一張發票。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她們品牌代理的成果,一直很好奇「知名品牌」再搭配上「強勢通路」會有什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