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幾個月後,作者自己在 Youtube 上面解讀這本書:如何透過培養習慣改變人生|《習慣紅利》解讀。
於是,我很迅速的看完影片並做筆記,看跟我先前直接看書的心得摘要,有何差異? 當初是否有漏掉的重點沒寫到呢?
關於影片的內容,我對於習慣的「複利效應」以及「飛輪效應」比較沒有疑問,作者擅用投資理財的切入角度,讓人更容易理解它們所代表的意義。
對照我們用股利再投資,產生「複利效應」的行為模式,同樣應用在習慣的養成上面,就會「放大」我們投入時間與精神所產生的效益,這部份在影片中講的非常清楚。
飛輪效應可以用「慣性」或是「累進」來說明,不管做什麼事,一開始總是最痛苦的,就跟踩飛輪一樣;但是當開始踩起來後,不管是飛輪本身的機械慣性又或是自身的運動慣性,就是可以用較少的力氣做到一樣的輸出功率。
「複利效應」跟「飛輪效應」事實上是相輔相成的,這部份相對好理解。
但看到艾爾文在講習慣的「長尾效應」時,就讓我無法直接理解中間的關聯性。
「長尾理論」是表示小眾商品雖然需求量不大、營收貢獻較少,但只要賣的種類多、數量大,這些小眾商品們也能創造出相當於熱門商品的營收。
「長尾理論」的前提假設是,消費者們的品味趨向小眾化、客製化,企業需要因應這樣的趨勢,改變行銷和生產策略的思維。若願意給小眾商品們機會,企業就有機會累積龐大商機。
而「長尾理論」的誕生其實跟「網路效應」或是說「網路外部性」有關係;所謂「網路效應」是指一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會隨著使用的人數增加,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進而吸引更多使用者。
加入現有人數較多的網路,所創造出來的「邊際效用」較大。因此,會促使更多的人想要加入它。
同時,台灣有句俗話叫做「西瓜偎大邊」,效用大的群體,也讓更多人產生「從眾效應」,反正跟著大眾走,錯的機會應該不大,而這就是「網路外部性」。
舉例來說,在「網路效應」的作用下,Amazon 這個電商平台聚集了大量的使用者,接著它們利用「長尾效應」將原本沒人要看的書銷售出去,來獲取高額利潤,這兩者的結合徹底突破了傳統的 80/20 法則。
如果要把「長尾效應」硬套在習慣紅利上面,是不是要解釋成:「眾多微小不起眼的習慣,累積起來卻能貢獻跟主要習慣一樣的效益。」
這樣的說法,讓人不會輕易忽視微小習慣的重要性,畢竟累積起來也是相當可觀;至於作者所說的「耐受性」應該是結果而非過程,也就是說因為有眾多好的微小習慣加持,更能因應這個世界的變化。
至於把「長尾效應」套用在閱讀習慣上倒是非常合適,人一生所閱讀的書籍以及這些書籍提供知識的重要性,應該也符合 80 / 20 法則,但相對冷門的 80% 知識,卻有機會跟那主要的 20% 知識有同樣的貢獻,端看如何應用它們。
總之,「短期目標」可以靠意志力硬撐,但「長期目標」就要靠習慣成就。
以下是影片的重點摘要整理:
威廉‧詹姆斯:「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對於每天的工作任務,確實可以靠意志力或自制力去實現;對於人生更大或長遠的目標,就需要靠養成良好的習慣來幫助自己。
如果要一直堅持運動,在你不想運動的時候也運動,就需要養成運動習慣。
培養習慣才更有可能堅持下去;我們不應該靠加強意志力來處理事情,而是應該在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下也能完成事情。
好習慣是一種無形資產,衍生出的好處就是「習慣紅利」,再把這個紅利拿去培養不同的習慣。
比如因為運動習慣,讓身體更健康更有活力,這些活力就可以幫助你在工作上更高效的完成事情。
在工作上更高效的完成事情,就會有更多的收入,而這些收入就可以讓你有更多錢去投資;或是購買可以讓你在生活中更省時、更省力的物品。
因此又省下了時間,可以讓你計畫去做其他新的事情,培養其他新的習慣。
持續累積「習慣紅利」,會漸漸產生一個成長的正向迴路;這個迴路也將形成習慣紅利的三大特性:
1. 複利效應
持續投入同樣的錢,產生的效益會逐漸被累積,然後漸漸放大你投入的本金。
習慣的複利效應也是,你每次付出一樣的努力,但產生的效果會逐漸放大。
比如,同樣運動 30 分鐘,你的體力會越來越好,運動時會越來越輕鬆。
同樣,每天有效率的工作,你會越來越熟悉工作的內容,做事效率會變高,反映在收入上也會逐漸變多。
這種藉由同樣付出而累積更好的成果,就是在培養習慣後的複利效應。
也是大家應該為自己人生累積的習慣紅利。
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視為一家企業來經營,好習慣就像是好的公司制度,能產生穩定的獲利,你也就有更多的人生紅利,可以去實現更多的人生目標。
2. 飛輪效應
一開始雖然要投入心力培養習慣,但之後需要投入的心力其實會越來越少,產生了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你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起初要花很多心力去執行,但之後就會發現越做越順,這個概念是在「從 A 到 A+」 的書中所提出。
核心觀念就是:「透過步驟化的方式,有系統地反覆執行,就能達成持續的成果輸出。」
開始培養新習慣時,一開始大腦會抗拒,所以需要調用意志力或自制力才能完成。
但隨著時間經過,你會慢慢習慣去做那件事,此時你的習慣就會開始產生飛輪效應。
一旦持續做下去,你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意志力也能夠完成。
比如像存錢,一開始很痛苦,但只要堅持幾個月,花錢的思維也會漸漸調整為存錢的思維;此時存錢對你來說就是一個好習慣。
習慣的飛輪效應:「只要微調習慣的內容,你的習慣飛輪就會可以越轉越快。」
3. 長尾效應
複利效應比喻為「放大」;飛輪效應為「累進」;長尾效應就是增加人生的「耐受性」。
所謂的「耐受性」,就是你會有更多的耐性跟從容面對「不確定性」。
以閱讀習慣來說,假設讀一本書會增加一個知識點讀兩本書會增加兩個知識點,當你讀到第十本書時,不會只有增加十個知識點。
因為知識點會慢慢地串聯起來,你就會開始產生有別於其他人的新觀點。
這些觀點可以用來解決工作問題,或是生活上的困擾,也能夠在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時,有所幫助。
閱讀一本書是很容易,長期閱讀卻很難;有閱讀習慣的人跟沒有閱讀習慣的人,閱讀量會逐漸地拉開。
閱讀是靠視覺來吸收,我們有先天上閱讀速度的限制,這個差距不太容易縮小。
閱讀習慣所產生的紅利,會因為「長尾效應」,慢慢形成工作上的認知能力,就能解決原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作者將它命名為「知識護城河」:因為閱讀量長期的累積所擁有的知識,將會像護城河一樣,保護你在工作上的競爭力。
像閱讀、存錢、時間管理、投資理財等習慣,都具有「長尾效應」;都是一開始做的時候,效果不明顯,但越到後面效益會越大。
能夠在未來擁有更多的「人生紅利」,這些紅利也會讓你有時間跟金錢,去產生新的資源,培養更多的習慣,累積夠多的習慣紅利。
總結「培養習慣」的好處:
1. 減少使用意志力的方式還完成事情,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需要專注的地方。
2. 習慣紅利能培養更多好習慣。
3. 習慣紅利的三大特性:複利效應、飛輪效應、長尾效應。
4. 複利效應會「放大」習慣的成效。
5. 飛輪效應會讓我們做事情越做越輕鬆 「累進」。
6. 長尾效應增加面對生活與工作的「耐受性」,讓我們能夠應對這世界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