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商業週刊有詳細的介紹「大樹藥局」,坦白說我對這家連鎖藥局一開始非常的陌生,直到有一次聽到「阿格力」介紹時,才知道原來這是家上市櫃的公司。
後來,我就買了幾股大樹的零股放著,也沒怎麼管它,默默地它就一直漲上去了。
當一間公司的股價不斷地往上漲,其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剛好透過這期的商周來了解「大樹藥局」的前世今生。
首先,在刻板印象中,藥師是個鐵飯碗,不管是給醫院聘雇,又或是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診所藥局,我想這個職業是一個必需但不顯眼的存在。
如同文章中所提到的,藥師是「起點極高,但天花板極低」的工作,一般來說我們也不會特意去找連鎖品牌的藥局。
但仔細想一想,不管是在日本或是英國,連鎖品牌的藥局卻是隨處可見,由此可知,台灣在連鎖藥局這部份的佈局稍慢,可以借鑒先進國家的現狀,再結合台灣當地的風土民情,找出最能被接受的經營模式。
或許「大樹藥局」的經營團隊早就看到這點,因此才從最根本的「人」開始做起。
因為藥師也是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執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國家特許行業;雖說天花板極低,但有藥師牌開個小藥局並非難事,甚至很多藥局可能都是傳承了幾代。
如何讓藥師心甘情願地待在連鎖體系中發展,這就需要一套好的制度,如果連「人」都留不住,那即便想迅速擴張都很難,別忘記這是國家特許行業。
所以大樹的經營團隊就參考零售業的方式,建立展店的標準化流程,並深入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產學合作,並用盡辦法在公司內部建立起互信的文化。
不管是制度、文化、視野或是對未來職涯的想像,這些都是屬於大樹藥局的「軟實力」。
如果要參照美國 CVS 的經營方式及規模,那大樹藥局的發展空間還無限廣闊,只是要看敢不敢做夢,以及有沒有讓美夢成真的執行力而已。
說起來簡單,但在後有追兵,且內需市場有限,眾多中小品牌林立的戰場上,該怎麼保持領先地位,並進一步將此套連鎖體系成功發展到不同國家去,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很少見台灣有大型服務業出口到海外去,比較常聽到的是手搖飲走出國門,但醫藥連鎖體系應該從來沒有過。
該怎麼將台灣當成培訓場域,然後到不同的國家入境隨俗,適應當地的文化及消費方式,擴大連鎖規模,並著眼於背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相當困難的挑戰。
今年大樹藥局展店速度變快好多,在大台北地區本來很少看到大樹品牌,現在也越來越多;在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反而是「躍獅連鎖藥局」。
另外,「康是美」也開始強推有藥師駐店的新店型,目標是全台 100 家以上,但就不知道它們擴張時,怎麼處理「人」的問題。
連鎖藥局的戰爭應該還會持續好一陣子,直到龍頭的市佔率超過五成為止,獨立藥局未來勢必要做出抉擇,是要加盟還是尋求其它方式生存,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本專題內容摘要如下:
大樹旗下藥師超過七百名,數量高居業界之冠。
向零售業學習,先抄再慢慢修;成功的企業,五間有四間都這樣做,那一定有其道理。
年輕時在房仲業的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思考邏輯:「我學會了連鎖體系的流程怎麼運作,連鎖店的價值在於複製,就是找到對的方向後,用科學的方法,讓所有人能夠在最短時間裡面,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怎麼找到對的方向:向成功的企業學習,內部會議的所有提案,都要先搜尋世界上是不是早就有企業做過了?
如果沒有事先研究別人怎麼做,沒有前人的案例可參考,我們基本上是不會聽夥伴講『你想怎麼做』的。
先不要講創新,講改善就好。
將連鎖體系玩的出神入化的,當屬零售業;超商加盟主高達數千位,計時工讀生動輒上萬,仰賴的就是一本厚厚的開店手冊,讓大家快速上手。
傳統藥局習慣把藥全數陳列在櫃檯架上,客人諮詢後,藥師才協助拿取,選擇性低,但有助於縮減品項和集中採購。
大樹採取的策略,更貼近百貨與超市,貨物如何篩選配置都早有 SOP,每週還有「商品小組」依據銷售數據,檢驗該如何汰弱留強。
以零售業為師,讓大樹鞏固了營運體質,然而在這個產業,決定能否持續擴張的關鍵,還是「人」。
大樹早在十八年前,就開始深入「大仁科大」等學校做產學合作,等於從藥學系學生升上大四、尚未通過國考之前,就提供獎助金,開始培育種子藥師。
但這批人選擇很多,不缺機會,進來之後如何留住? 平均每兩年,就會做一次職業意向調查:是想待在體制內,往上晉升為高階主管,還是想自己出去開藥局?
選開業的話,是想開在都會區、回家鄉、還是出去拓展海外市場。
藥師是「起點極高,天花板極低」的工作,從社會新鮮人到二十年後退休,薪水可能差距不到幾萬元,工作內容也數十年如一日。
大樹的職涯調查,瞄準了藥師職業的痛點,讓藥師可以嘗試行銷、管理、財務、海外拓點等工作,從專才變通才,這帶給員工的吸引力,不只是薪水的想像,而是職涯與能力的擴張。
如果選擇出去開業,採用內創加盟制,類似麥當勞的「授權經營」模式,進入大樹工作滿一年的藥師,就可以提出申請,通過考核成為加盟主。
大樹的原則是讓加盟主多賺:「總部越讓利,加盟主的經營動能越強,總部反而會獲得更多利益。」
大樹這幾年來的重點在擴張,而不是獲利;重點是規模以及規模後面延伸出來的經濟效益。
建立起連鎖品牌的形象後,每間新藥局的損益平衡時間就能大幅縮短,例如 25 間門市時,損平時間至少要 13 個月;到了 40 間門市時,平均一年內就能損益平衡,因為採購量增加,單價也能大幅度往下壓。
零售業「虧錢衝大規模」的知名案例,就屬超市龍頭全聯,它直到開幕第三百家店才賺錢,董事長林敏雄的名言就是「我把量衝大,但賺很小的利潤」,他刻意把淨利壓在 2%,即便市佔率已超過六成,也堅持不變。
原因是:當老大薄利到連市場上的老二都很辛苦,你的地位就難以憾動,這就是全聯的護城河;然而,林敏雄的底氣,來自於他同時擁有建設公司和銀行,才能填補全聯「虧錢衝大規模」的前八年。
大樹用類似的想法,砸錢養才、犧牲短期獲利拼規模,並且開放小主管查帳,用透明創造互信。
大樹在 2014 登錄興櫃時,毛利率曾高達近三成,後來因為砸錢培育藥師,打價格戰、衝次店數,各項費用造成毛利率一度降至 24%,直到 2020年前,營益率僅 2.2%;因為大樹的資源有限,它必須在經營方針上很敢取捨。
大樹企圖把「公平」、「集結眾人之力才能成事」的概念,放進企業文化之中;沒有信任,團隊就不可能做大。
網羅人才,力求公平與信任,把員工從專才變通才,讓他們到海內外加盟創業,把企業的擴張跟人才的舞台綁在一起。
大樹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眼界:你在一個很傳統的行業裡面,裡頭的人眼睛所看到的範圍就是這樣;當年曾發下豪語,未來要做到台灣第一並上市櫃,員工聽了反而覺得很害怕,覺得不切實際,最後一個個離職。
2018 年美國連鎖藥局 CVS 購併安泰人壽,也是美國醫藥零售使上最大購併案;要讓新人藥師看到,藥局已經不是記憶中菜市場那個樣子,在國際上早就不是了。
大樹未來的最大挑戰就是,新玩家更多更有錢。
現在棋盤上的玩家如:康是美背後是統一、丁丁藥局背後的佳世達、專攻醫材輔具的杏一等。
全聯則是「暫時退出市場」的潛在對手,全球任何市場,只要是市佔率前兩名的零售業巨頭,從好市多、沃爾瑪到日本 7-11,最終都會切入銷售藥品。全聯未來切入的機率是 10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