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扭轉貧富不均』人力資本

這本書的重點摘要放在我的待辦事項清單已久,卻遲遲沒有開始的念頭,主因就是這個題材太硬了,牽涉到多個學科以及不同的切入觀點,因此我害怕自己無法駕馭類似的主題。

但今天又再次看到幾年前寫的部分摘要時,下定決心要先做一部分再說,現在無法理解不代表以後也不行,能吃透多少是多少。

從一般人的觀念來說,用『國富論』中的說法去詮釋「人力資本」,是相對容易接受的;當我們做出減少勞動並付出時間的決定時,應該是預期自己日後能夠賺取更多錢,或是擁有更多機會。

換句話說,投資自己、必有所得。

但台灣目前的狀況真是這樣嗎? 有多少人在投資「高等教育」後,真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呢? 

或許醫學或理工科系的學生會持正面看法,但拿同樣問題詢問其它科系的學生,就未必全然同意。

先不提太抽象的問題,就只要先問問自己,是否對這一路上「投資自己」感到滿意? 

如果是,那恭喜你一早就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如果否,那就要更進一步釐清原因為何?

人可以糊塗一時,但不能糊塗一輩子。

找出屬於自己的「夢想」,雖說夢想不能當飯吃,但它卻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 


本章節重點摘要:

並非所有經濟成果的差異都是不公平的不均。

有些人基於某些極為合情合理的理由賺到更多錢,比方說「拉長工作時間」、「從事不討喜的工作」或「承擔更多責任」。

以「勞動所得差異」來說,最重要的理由是有些人做了投資,接受教育訓練,就能從事需要較高技能的職業。

用這類「人力資本」來解釋薪資工資的差異,由來以久。

在『國富論』中,亞當‧史密斯清楚聲明這一點:「人為了接受教育,而承擔減少勞動或付出時間的代價,一定是期待能賺得高於平均水準的薪資,足以支付他所有的教育成本,再加上至少相當於等值資本能賺得的一般利潤。」 

前述提出受過大學教育者可拿較高薪水的理由,便解釋為何「差異不必然是不公平」。

投資「人力資本」、接受更高教育的員工,賺到的報酬有可能高於或低於「資本利潤」的報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