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微小疊代』突破環境困局、向上成長

到了本書的最後一章,已經有點像雞湯文,但有些部份還是有共鳴的。台灣的低端製造業大多都已經轉移到海外,留下來還活的好的應該都屬於中高端製造業,甚至像台積電這種知名公司也是屬於「高端製造業」

作者提到研發、生產與銷售在同一個地方,我最直接想到的是研發(聯發科)、生產(台積電)、銷售或品牌 (宏碁、華碩等),其實台灣在資通訊及半導體產業確實算是擁有全產業鏈的實力,反倒是在重工業及生醫產業還沒看到有太多表現,特別是汽車產業。

但最近報章雜誌鋪天蓋地的宣稱台灣將在電動車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還不確定是在全產業鏈有所機會,還是在特定的地方可以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作者所提及的往「低邊際成本」的產業發展,這也是我比較贊同的輕資本創業方向,或許人不用太多,也不需要巨量資金就能有一定成果,當然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只能當做是一個目標看待。

關於生小孩,既然已經延遲享樂了,那也一併延遲生育吧,大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想法可能是希望「經濟穩定」,工作上軌道後,有餘力教養小孩才生吧! 

但這無疑會往後拖延生育的時間,有得必有失。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艱苦奮鬥的目標不是一直艱苦,做低端製造業的目的也不是一直低端。

收益是自上而下分配,成本是自下而上承擔

仰賴金融的國家或地區的貧富差距都急速擴大,因為金融有「頭部效應」,財富會慢慢聚集到少數人手中,無法惠及大多數人。

「成本」如同市場上的重力,在其作用下,產能會一點一點地向成本低的地方聚集,這完全符合市場規律。

現代創新經濟的核心就是整個市場裡有無數「小而專的模組化公司」

成本才是工業生產線移轉的主因;成本包含人力成本、環境成本、政府成本等。

製造業本身就是整個產業鏈的最底端,利潤大部分都被「研發」「銷售」等服務業給分掉。

受歡迎的企業,就是會不斷進化,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具競爭性的工程師與管理階層,這些人藉由經驗和知識又可以做出更複雜、更高水準的產品;將來這些人就算離開公司,也能把經驗和技術擴散出去,對整個社會是有幫助的。

如果研發、銷售和生產都在國內,那等於整條產業鏈上的利潤都能享受到,那三者就是利益共同體。

現代製造業跟古代作坊不一樣,功能改良主要在實驗室,不在製造現場,例如改良引擎效率是靠科學家而不是工人。

「研發、科研與金融都是屬於服務業」,企業想要產業升級就需要研發、提高科技水準,也就需要融資方面的支援。

中產階級勢必出自服務業,因為這個產業附加價值大,邊際成本低,大家賺得多,除非全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口特別少,這樣藍領的薪水才能上漲。

想發家致富,要往「低邊際成本」的產業發展,如軟體產品可以零成本複製幾百萬次,這種產業才自帶爆發性。

買家市場的時代,關鍵在於擴大內需;資本主義世界不缺產能,缺「購買力」,正是因為購買力不足,才導致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

越窮越不敢生,越不生社會越窮。

所有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都會盡量推遲退休年齡,說不定一直推遲到不退休。

為什麼工業化會導致生育率降低呢?

1. 教育,讓女性生育年齡大幅往後延遲;女人年齡大一些再生小孩是進步,但付出的代價就是生小孩的機會少了很多。

2. 經濟壓力,養小孩屬於投資,投資必然會抑制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後果就是生活品質降低;在東亞文化中,為小孩花錢,父母親通常都不會心疼。

3. 心態問題,現在社會的透明化讓一部份人的得失心變得很重,尤其在生育方面。

窮不窮很多時候是觀念問題,相同的收入在不同的環境下感覺完全不同;只要你不覺得自己窮,就不那麼窮。

放棄生育後代的本質就是放棄儲蓄與投資,換取自己過得輕鬆自在,好好消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