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原子習慣 (六) 如何運用「兩分鐘法則」停止拖延

好日子與壞日子的差別,往往取決於在「決定性瞬間」做的幾個有生產力且健康的選擇。

每個決定性瞬間都是岔路,而這些選擇一整天累積下來,最終會造成非常不一樣的結果;決定要自己煮晚餐或叫外賣的瞬間,決定要開車或騎自行車的瞬間,決定要開始寫作業或拿起電玩搖桿的順間,這些選擇都是道上的岔路。

決定性瞬間為你未來的自己提供可得的選項。

舉例來說,走進一間餐廳就是一個決定性瞬間,因此那決定了你午餐會吃什麼,你的選項受限於可得的事物,而它們取決於你的第一個選擇。

我們受習慣引導我們去的地方所限,因此,掌握一整天的決定性瞬間非常重要;每一天都由許多瞬間組成,但真正決定你走的道路,其實只有幾個「習慣性選擇」。這些小選擇累積堆疊,每一個都設定了軌道,決定你如何運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 

習慣是起點,不是終點。

別試圖在太短的時間內做太多,運用「兩分鐘法則」: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 → 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任誰都可以靜心一分鐘、讀一頁書,或是把一件衣服摺好,一旦開始做正確的事,要繼續做下去就比較簡單了。

新習慣不該讓你覺得像是一種挑戰,接下來的行動可以有挑戰性,但開頭的兩分鐘應該輕而易舉,我們需要的是可以自然引導走上比較有成效的「入門習慣」。

要養成一個習慣,才能去改善這個習慣;先做容易的事,持續地做,要先標準化,才能最佳化。

做得比希望的少,好過什麼都沒做;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最棒的方式就是見好就收。

習慣可以在幾秒內完成,卻會持續影響你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

讓壞習慣不可能發生:讓好習慣變得容易執行,並把壞習慣變得困難,讓壞習慣的行動困難無比;讓惡習的執行變得不切實際,其重點就在增加阻力,直到執行這個壞習慣根本不是個選項。

盡可能讓生活自動化,就能把心力花在機器尚無法代勞的事情上。每個交付給科技的習慣,都騰出了可以投入下一階段成長的時間與精力「讓可以不假思索執行的事情變多,就是文明進步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九) 決定貨幣升貶的三個因素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那有很大的機率只會在意「利率」的變化,因為這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從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到房貸利率等,都會直接影響每個家庭的收入與支出狀態,就連我媽這種已經退休多年的人,都還會不定時地關注銀行利率,因為這攸關她自身的權益。 講到「匯率」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