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原子習慣 (五) 最小努力原則

當農業開始傳播全球,對農夫來說,比起南北拓展,東西向拓展比較容易,因為同緯度的地點通常會有相似的氣候、陽光量、雨量,以及季節變化。

相較之下,從南到北的氣候變化很大,想想加拿大與佛羅里達的天氣差了多少,因此,橫跨歐亞的農業傳播速度是縱跨美洲的兩到三倍。

農業的傳播以全球規模印證「最小努力原則」,傳統觀點主張「動機」是習慣改變的關鍵,但事實上,我們真正的動機就是「發懶」,然後找方便的事情做。

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選項中抉擇時,人自然傾向選擇花費最少力氣的那個。

在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中,花費最少努力產出最大價值的那個選項才會被實踐。我們的動機就是做「容易」的事。

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你真正想要的並非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結果,因此若讓好習慣更加方便執行,就更有可能貫徹。

「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試著強化自身動機來堅守一項困難的習慣,要花很多力氣,而且會增加生活壓力;減少與習慣相關的阻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環境設計」。

能夠融入生活動線的習慣比較容易養成;要是健身房在上下班的路上,就比較容易去健身,因為順路停下來不會為本來的生活方式增添太多阻力;相較之下,如果健身房不在動線上,會變成「特地去健身。

減法的加乘效用:找出並移除消耗時間與精力的阻力,就能用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看看最容易讓人養成習慣的產品,這些商品或服務最擅長的就是減少生活中的小阻力或麻煩;其核心概念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麻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