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從客戶那邊離開時,早已過了下班的時間,拖著疲憊的身軀打了通電話給老婆後,我才緩緩地發動車子,努力地趕在約定的時間前回到台北。
看到這,肯定以為我是要抱怨工作很辛苦、想要大吐苦水對嗎? 並沒有,我是一邊帶著微笑、一邊開車的,因為內心突然湧出了久違的喜悅。
至於有多久? 我想應該要追溯回到大學時期了,當時的我雖然懵懵懂懂地,但很努力地在幫人解決問題,心中並沒有太多的雜念,只想要把遇到的問題處理掉後,看到大家滿意的神情,我也就很滿足了。
當時的我,不拘泥於方法、也不講求什麼規範,反正只要能做出想要的效果,其實不用管太多,盡情揮灑、無拘無束,那是種自由創作的感覺。
而後,為了想要更進一步,我一腳跨進了演算法的世界;接著,那個自由自在的我就被封印、被種種規範捆綁起來,腦中彷彿被加了個拘束器,就這樣被框住。
在學術路上走的越來越遠,心中的枷鎖卻越來越重,有什麼新的想法都要跟前人比較 → 先前有沒有人想到、我們有什麼創新的突破,簡單來說就是得證明自己跟前人有不同的思路、而且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失去了當初解決問題的熱情,甚至不清楚自己鑽研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還是想贏過那個不存在的競爭對手。
疫情後的這幾年,我改變了原有的思考方式,重新聚焦在我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上面,鎖定願意共享產業知識的客戶,慢慢地我又找回了當初開發的熱情。
當我親自體會到花費的時間真的能解決他們痛點,看到客戶的笑臉、聽到他們的感謝,讓我更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價值的。
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的問題後,無形中我也學會了很多以前未曾接觸過的領域知識,我已經不追求創新,而是想盡辦法用現存的技術來解決真實客戶的問題,這心態好像以前的我。
那個我,不在乎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是比別人更好、也不在乎什麼叫創新,只是努力地把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組合起來,然後看到客戶滿意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
說來也很奇怪,出發時的初衷是好的,但走著走著怎麼就越走越歪,甚至都忘記自己是為了什麼而開始走進這個旅程的。
於是,我又重新回到原本的初衷,也拾獲本來遍尋不著的喜悅;這一切說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忘掉跟別人競爭的心態、也先別想訂單或收益的事,把專注力放在解決客戶實際的問題上,就可以腳踏實地越走越穩,自己也會越來越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