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勝算 (九) 打破認知盲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未來的優勢,都是「認知」的優勢;未來的競爭,都是「認知」的競爭。

假如你在零售業工作了 15 年,就真的懂這個產業嗎? 未必。

很多人懂的僅僅是如何按照固定的零售邏輯進行工作,即便再有經驗,他們懂的也不是零售這個產業。

在零售業的商業世界發生變革時,理解零售的「本質思維」就顯得極其重要。

人特別容易陷入「認知盲區」中,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但很多時候,你不懂的東西不會毀了你,你自以為懂實際不懂的東西才會毀了你。


認知的三個層級:

1. 一元思維模式 → 以自我為中心,幾乎聽不進其他聲音,和外界思維無法兼容,無法交流。

特點是,擅長使用槌子的人,容易把什麼東西都看成釘子;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

2. 二元思維模式 → 能兼容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人,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和同理心。

特點是,雖然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但是表示尊重;既能夠和喜歡的人相處,也能夠和厭惡的人協作共事,並不需要透過贏過別人來獲得邏輯一致。

3.  多元思維模式 → 兼容外界所有思想和觀點,可以快速取其精華。

不同的認知層級,都有著面積不同的「認知盲區」;認知越固化,就越難看見自己的盲區。


打破「認知盲區」的正確方式:

1. 打開自己,學會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觀察,會發現有的人在自己的觀點遭到別人的反對之後,其第一個念頭不是思考對方的觀點是否合理,而是本能地反駁對方的觀點,甚至加以諷刺,採取人身攻擊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立場。

人在面對未知的時候,都會有一種不安和恐懼,並會因此採用防禦姿態,甚至主動攻擊。

要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客觀」,當你客觀時,就會打開自己的內心,就有機會接收不同的觀點。

不客觀就接收不到外在的資訊,那麼再聰明也無法進化。


2. 多人之鏡,改變環境。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我們想的任何東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

我們的「認知」和「思維」,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的環境和圈子決定的;在同一個環境和圈子裡面待久了,你的認知就就極易被固化,被環境同化。

你會慢慢意識不到,這個世界上,還可以有其他怎樣的可能性。

人們無法透過已有的認知來突破盲區,因為過去的經驗、過去的認知已經侷限了他們的觀念。

打破「認知盲區」,一般都是「自我主動」,並借助外力才得以實現。

你只有改變環境 (包括生活環境、交往環境、人際圈子等),從多個高手那裡獲取新的認識 (包括新觀點、新思路),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

包容吸收外界的不同意見,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認知,打破已有的侷限觀念。


3. 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多數人認為自己屬於少數人,多數人認為自己不是普通人;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是「轉型」的起點。

有的人成功了,很多時候是因為他踩到了「趨勢」的大潮上;你可能是先知先覺踩到了這波浪潮上,有的人是後知後覺,無意中踩到的。

無論如何,真的到了那個浪尖時,你應該搞清楚,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機遇。

小成靠努力,大成靠趨勢;成大事者,必須先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立場,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1. 很多問題,在 CEO 的位置,本質上是「取捨問題」、「優先權問題」;先做這個?還是先做那個? 為了誰,而犧牲誰?重視什麼,擱置什麼?

2. 但這些問題對中層來說,就變成了「能力問題」;怎麼做? 能做到什麼程度? 流程怎麼最佳化? 團隊怎麼激勵?

3. 對底層來說,就變成了「資源問題」、「體制問題」、使不上力的問題,甚至是態度問題。


人與人之間,在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角度,開始逐漸顯現分野。

當馬車進化到汽車的時候,如果你說,看來輪子很重要,我們在馬掌上裝輪子行不行? 這顯然非常不現實,你為什麼不能用汽車? 是因為你有馬,你捨不得把馬扔掉。

所以一定要先跳出來,扔掉舊有的「價值觀」,再重新充回去。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思維視角」的不同。

今天你擁有的,可能恰恰是阻礙你往前走的包袱;今天你焦慮的,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維視角的問題。

一個人過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環下的陰影面積就越大,「認知盲區」就越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