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Youtube 推薦給我一個實用的影片內容:「做筆記才是看懂書的關鍵 | Notion 知識管理與閱讀筆記 」,正好是我目前所需要的,影片不長,但收穫滿滿。
從以前的「閱讀第一階段」,慢慢地發展到如今的「閱讀第四階段」,仔細回想似乎沒有在學校裡面,系統性學過該怎麼『閱讀』這件事。
在我當學生時,上課很討厭做筆記,雖然熱愛閱讀課外書,但也從來沒做過筆記;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字寫太醜,導致我壓根就沒考慮過要寫筆記這件事。
為什麼會把責任推給字寫太醜呢? 因為後期可以用電腦打字輔助寫筆記後,我在讀論文時都會有習慣寫摘要跟心得,這對我在碩博士班進行文獻回顧時幫助很大。
現在更不用說,如果閱讀不做筆記,我看完一本書大概不用幾天就忘光了,更別提還要應用書中的觀念做些甚麼事;作者提到六天會忘掉 75% 的資訊,我自己應該是會忘掉 95% 吧!
自從有寫部落格的習慣後,我確實會想辦法把輸入變輸出,轉「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這大概是我畢業後的一大進步。
很可惜年紀一大把才掌握到箇中精髓,但寫著寫著,前幾個月又遇到一個難題,當讀過的書有關聯性時,我很難快速地把不同本書的重點摘要,以及我自己的感想連結起來。
目前我整理心得摘要的方式,還是以單本書為主體,因此要跨不同本書,就得自己手動操作;但腦袋有時就是連接不起來。
這問題先前也是在腦中一閃而過,甚至我都還說不出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只是隱隱約約覺得哪邊不對勁。
當今天看到「閱讀的第五階段」,原來我想要做的是 Slip-Box 筆記系統阿.........
之前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導入 Notion 做為我的筆記工具,但如果沒有新的需求,很懶得改變現狀,去學新的工具軟體。
這種筆記軟體,每過幾年就會流行一套新的,誰知道學了之後它能撐多久?
但以我目前寫閱讀筆記的方式,確實很難做到 Slip-Box 筆記系統,這是否代表該行動了呢?
至於作者所提到寫筆記對於「閱讀」的幫助,以及寫作本身的好處等,這些我都認同;只要是有從事自媒體工作的人,幾乎都有同樣的觀念。
不過我覺得可以再更進一步,延伸到「費曼學習法」,因為需要教人,所以自己的「主動學習」動機更強,效率也更高。
然後,要怎麼透過「Slip-Box 筆記系統」撰寫「論文文獻回顧」,改天應該來試試看,然後再寫篇使用心得才對,真正用過才有發言權嘛!
以下為影片重點摘要:
改變「閱讀」的關鍵,做筆記!
人的大腦資訊記憶狀況,看完後的第一小時忘掉約 56% 的資訊、看完後的第一天忘掉約 66% 的資訊、看完後的第六天忘掉約 75% 的資訊。
少了複習或檢視的話,「短期記憶」很難變成「長期記憶」。
根據「遺忘曲線」,要重複才會記得。
一直在輸出,沒有東西輸入的時候,會變的很沒有「創意」。
閱讀模板: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需要回答。
1. 用三段話來形容這本書在寫什麼。
2. 這本書為我帶來什麼改變?
3. 三個我最喜歡的句子。
光是要回答問題,就可以把「閱讀」的狀態「從被動化為主動」。
閱讀的歷程:
1. 看書:有手抄筆記也不會回頭去看。
2. 畫線:看書還是比較被動,畫完的線也不太回頭看。
3. 集中管理系統:統整所有畫過的線,使用數位筆記,如 Notion,需要邊看書邊做摘要。缺點是匯出來的重點還是一堆沒有整理過的內容。
4. 讀書筆記 +心得:「閱讀筆記」方式,必須更「主動閱讀」,並非只是記錄下來,還要用自己的方式換句話說,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話。
「重點整理」就是一個必須要把內容消化,才可以產出的過程。一邊延伸思考作者的內容跟自己生活與經驗的關聯。
5. 建立 Slip-Box,良好的筆記系統:
*容易紀錄
*好查詢
*夠簡單,能重複執行
*創造筆記間的連結
*能找到筆記出處
「寫作」的過程,是讓你可以去思考、學習、外化,然後產生新的想法的過程。
寫作是幫助思考的根基。
寫作如同 Slip-Box 建立,不是線性的過程,新論述不是從白紙開始,而是「既有筆記的新連結」。
寫 Literature Notes 可以對資訊重點、連結都更敏銳。
「閱讀」就是一個最有系統,可以去瞭解作者知識跟經驗的方法。
「跨領域」廣泛的閱讀是非常有趣的狀態。
面對事情可以有比較多不同面向的思考。
對於生活的看法、廣度或是保有好奇心,都是閱讀的主要原因。
學習讀書筆記背後的設計哲學跟方法。
體會到閱讀跟自己生活與經驗中產生的關聯。
閱讀,重點是要獲取可以實際運用在生活裡的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