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2024) 讓所有等待美債價格反彈的持有者集體傻眼,經濟狀況從年初的「軟著陸」變成「不著陸」直接起飛,美國聯準會釋出暫緩降息的訊號,讓美債價格又回到跌跌不休的狀態。
說起去年真的是很詭異的一年,行情就在不安的情緒中出現了,年初美國區域型銀行的倒閉潮,讓美國金融股一度被看空,結果最近去年整年的財報發布後,才發現獲利創新高。
一直在等經濟衰退、手上債券價格回升的債蛙們,就這樣浪費了一整年資產價格爆漲的時間,手頭上唯一拿到的是每季或每半年配發的債息,聊勝於無。
跟「利率」直接相關的還不只是美債,REITs 也是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波動更為劇烈;當去年聯準會開始降息的時候,REITs 的價格就開始築底反彈,短期內上漲了 10% ~ 20%,看著以為它們就要重返榮耀。
誰知道去年底公布的經濟數據太好、核心通膨數字下降太慢,這都導致美國聯準會決議暫緩降息的步調;停止降息的決定,就直接影響到 REITs 的價格,在兩個月內風雲變色,價格又殺回了起漲點。
我自己是從疫情後開始買進 REITs 的,在低利率的時代,REITs 的股價表現是優於其他產業類股,相關性非常高;但自從升息循環開始後,REITs 就迎來了一波賣壓,持續了接近兩年之久。
也就是說,我觀察 REITs 的波動也有一段時間了,它的股價受「利率」的影響很大,非常敏感,當有預期性降息的心態時,就會狂飆;反之,預期不會降息時,就會狂跌。
但從基本面來看,就算現在停止降息,也從原本的最高利率降了四碼,再怎麼說融資成本也降低了不少,那反應為什麼這麼劇烈呢?
我個人認為是原先預期太過樂觀,投資人搶進卡位,導致股價超漲了;有超漲就有超跌,市場情緒的影響下,放大了停止降息的作用,導致股價被打回高利率時的水準。
因此,我將去年在高利率下的平均股價當作底部,跌破時我就當成超跌,搶進幾檔 REITs,並同時賣出賣權;這代表我預期未來 REITs 會從超跌回到正常的評價,應該會是小漲格局,所以全力做多操作。
這個操作是基於我自己對於「利率」走勢的判斷,最大風險在於美國通膨再起、聯準會又重啟升息;如果未來一年有升息的可能,那麼當前的股價應該會再跌 10% ~ 20%,屆時我就必須將 REITs 的現貨都吃下來。
要說沒風險就有高報酬,這點我是不信的;但既然我知道最大的風險是這個狀況,也有能力可以承擔,那就可以放手進場操作,這就是我的「風險管控」。
我心中的盤算是,就算最壞的狀況發生了,我也只是換股操作,把 REITs 的現股都吃下來,繼續等待降息,而且在等待時間的過程中,繼續領著還不錯的股利,不至於會發生「永久性的本金損失」。
投資最害怕的就是發生永久性的本金損失,只要事前做好準備,把最壞的狀況都列出來,就算最壞狀況真的發生了,對自己也不會有永久性損失的話,那就勇敢出手吧!
既然有風險,就會有相對應的報酬,只要不繼續升息,不管是維持現有利率或是繼續降息, REITs 的股價就會是持平、小漲或大漲;在這個假設前提下,目前做多的操作都會迎來豐厚的報酬,大約能提高我們的美股總資產報酬率 5% 左右。
因為這是我長期觀察的類股,算是了解它的特性,才有勇氣在短期波動時搶進;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把最壞的狀況分析完畢,可以大膽出手。
但如果是我不了解的個股,平常也沒有在關注,那麼就算它跌破年線了,我也分不清楚是超跌又或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不了解跌價的原因,就很難評估搶進的風險,一個不好可能抄的滿手血、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本金損失。
話說回來,具體分析我的美股投資策略,其實隱含著現金流投資與指數投資的概念,但偶爾又會透過短期的波動來加速資產累積的速度。
每個人的投資策略或風格都不太一樣,這跟自身的財務條件與投資期望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如果是本業現金收入很穩定的醫生,他可能就不需要做現金流的投資,直接做指數投資就好,因為他有錢也有時間,可以慢慢累積資產。
如果沒什麼耐心、外加本業現金流不穩定,但又有短期的財務壓力,那可能就得進行「短線操作」,想辦法在合法賭場上去贏別人的籌碼。
雖說「長期投資」是目前朗朗上口的口號之一,但礙於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其實還是要仔細分析及思考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