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商管課程(二十五) 模組六「募資、風險管理與動態競爭,和創業家思維總回顧 3」完結

立體個案分享完後,來到課程的尾聲,從 Q&A 中我們還學到了另外一課,那就是「政治因素」確實會影響到國際投資人的意願;在他們的眼中,當對岸的戰機飛來飛去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一樣平常心看待,而是很嚴肅地當成有可能發生台海戰爭的前兆。

巴菲特都能因為「台海可能發生的危機」而出清台積電的股票了,就能想像台灣的新創公司要走出國門募資,有多麼地不容易。

午餐後, William 快速回顧了整個學期的課程內容 (六大模組),其中包含了我們所有活動的照片,看著這份投影片,彷彿自己又重新上了一次課。

總回顧後,又談到了「創業心理學」;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創業者的心智模型肯定跟一般人不同,但這個不同並非先天的差異,而是在後天的外在環境影響下,慢慢變化而來的。

可惜的是「時間」有限,這部份講授也是用飛的,課前我覺得「創業心理學」對於創業者來說應該幫助很大,現在只能依據簡報的內容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部份進行鑽研。

不過能點出一個方向,其實對我來說也就足夠了,最怕的是「自我認知」上的侷限,連想要跨越都不知道該怎麼走。

總回顧結束後,就是同學們的期末考試;到了這個階段,終於卸下業師的責任,不過事實上需要我們出手的環節也不算多,更多的是去參與課程活動;課程設計者的功勞最大,我們就是小螺絲釘,協助流程的運作順利。


花了這麼多時間與精神來參與整個學期的課程,底下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想與體悟:

首先,課程內容超級豐富,每次上完課後都很害怕寫部落格的感想文,因為這需要邊看著筆記與簡報內容、邊把當時上課的場景重現,然後才能著手整理我覺得重要的部份或是心得感想,這真的好累。

但好處是,每次寫完感想文,我彷彿又重新疏理了一次自己的思維,重新整理課程的脈絡,對於提升「自我認知」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現在已非全職學生,在一個星期的間隔中,能夠複習與吸收的時間有限,常常還會有記憶覆蓋跟錯亂的現象,每次在切換的過程中,都要先重置大腦才行。

我覺得本學期課程最有價值的部份,就是帶著我們完整地走一遍機會辨識、機會創造到商業模式、動態談判,以及國際募資的創業過程;然後,在過程中不斷提示「創業家思維」,並帶入「效果邏輯」及「因果邏輯」的特性,以及可能需要轉換的情境。

坦白說,即使我已經創業快十年了、在職進修過 MBA 這個創新創業的學程,也經歷過跟外部投資人的談判與被摧殘,但對部份課程內容都還是懵懵懂懂的;透過這次有系統的學習,似乎也讓我明白了以前有做、但當下沒想清楚背後原由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或是結果、都只是表象,仔細思考後,或許才能理解其背後的本質;了解本質後,才更有機會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堂課某種程度上,就是在訓練我們的「思考邏輯」,協助我們有系統的分析後、做對的決策;因此,課程中所提到的方法論,不只可以應用在「創業」中,應該也可以嘗試應用在「自我成長」或「生涯規劃」甚至是「家庭教育」的範疇才對。

舉例來說,我預設自己要出國讀博、返國創業跟在大學兼任授課,當初的決策思維是「因果邏輯」,但卻忽略了眼前的可能性,放棄手邊的資源 (效果邏輯);當然,這很難說對錯,但我在當時確實放棄了一些潛在的機會,只為了完成年輕的自己所訂定的目標。

卻不知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環境與機會也是動態在變化的,這跟創業的過程很像,根本無法事先知道自己會碰到哪些人事物;如果提前把自己框在一個想像中的目標,卻沒考慮到大環境的變化,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對於自我成長與發展,我也正在學習適時切換「因果邏輯」與「效果邏輯」,低頭努力划水的同時、偶爾抬起頭來看看方向是不是自己要的,避免游著、游著就被水流給帶偏了。

以上,講了這麼多,就是想表達這門課帶給我自己的收穫、並不僅止於「創業」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