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最高 CP 值的人生設計課 (終) 設計人生的策略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呢? 首先讓我們定義「幸福是什麼?」

從腦科學、遺傳學中的說法和實驗證據歸納出,幸福感因人而異,大致上是由「遺傳」加上「童年環境」造就的。

幸福感的基準在長大後幾乎不會改變,這是現代進化論所發現關於人類「不健全的事實」之一。
 
我們常會拿自己的際遇和周遭的人做比較,並因此感到高興或失落;這是因為大腦把向上比較視為「獎勵」、向下比較視為「損失」。

看到條件比自己好的人就會下意識地覺得痛苦;遇到比自己差的人就會產生快感。

諷刺的是,如果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讓自己周遭充滿比不上自己的人、避開比自己優秀的人,那麼從長遠來看會破壞你的幸福。

短暫的幸福 (快感) 和長期的幸福 (成功) 經常發生衝突。

成功往往是透過壓抑短暫的快樂來實長期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忍受著「痛苦」,跟比自己優秀的人們打交道,應該還是會比較容易成功的。

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並沒有客觀的表準。

作者定義「幸福」是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以下三種「資本」條件的狀態:

1. 金融資本。

2. 人力資本。

3. 社會資本。


由幸福的三個基礎來看,生活可以分為八種模式,其簡單說明如下:

1. 貧困;沒有任何資本的狀態。

2. 窮充 (窮,但很充實);雖然沒有積蓄和收入,但與戀人、家人、朋友的關係很好;在家鄉與國、高中認識的「老成員」成群結隊 (社會資本),一起打工或做一些兼差;他們的生活雖然很窮,但並不「貧困」。 

3. 單充 (單身,但很充實);在專業工作上有不錯的收入,但沒有積蓄、朋友也不多;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離開老家到大都市的大學畢業年輕菁英。
 
「工作能力強,但對於與異性交往不感謝謝,不善於結交朋友」,這也是在說這種類型的人 (人力資本)。

4. 孤單的有錢人;這個類型的人,沒有工作、沒有家人和朋友,但他們卻沒有經濟上的煩腦;除了單身的退休人士外,也適用於和父母同住,只打一些零工卻不愁吃穿的「家裡蹲」。

5. 現充 (現實生活充實);工作認真,而且身邊環繞著戀人和朋友的類型,主要是在一流企業工作的年輕商務人士 (人力資本 + 社會資本)。

6. 單身的有錢人;透過高收入累積財富,但仍然維持單身,也沒什麼朋友的類型;常見於醫師和律師等專業人士之間 (金融資本 + 人力資本)。
  
7. 貴婦;沒有在工作,但有錢、也有很多朋友的類型;典型的例子是把丈夫的收入作為金融資本,把媽媽朋友做為社會資本。除了富裕的退休人士外,那些用父母的錢隨心所欲生活的敗家子、敗家女 (金融資本 + 社會資本)。

8. 超級充實;擁有所有幸福「資本」的狀態,但現實中有各式各樣的限制,所以很難達到這個程度 (金融資本 + 人力資本 + 社會資本)。


幸福感會隨著金融、人力和社會資本的增加而上升。

即使主觀上覺得「幸福」,但只有一種幸福「資本」也是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

舉例來說,如果「窮充」的人失去了家人和朋友;「單充」的人被公司開除了;孤單的有錢人投資失敗、失去了所有財產,就會立刻陷入「貧困」的窘境。

因此,眼前的目標是「要擁有兩種以上的幸福資本」。


我們也可以將「生活」分類為以下六種資源:

1. 收入 → 食材、住所、金錢等物質方面的資源。

2. 能力 → 包括外表、健康、時間等個人方面的資源。

3. 職業 → 一份能帶來收入和成就感的工作。

4. 社交 → 可以獲得評價和認可的人際關係。

5. 愛情 → 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

6. 親情→ 和家人的關係。    


將其跟幸福資本做整合:「收入」是金融資本、「能力」和「職業」是人力資本、「社交」、「愛情」、「親情」是社會資本。

在現實中,每個人都必須從以上所敘述的資源做出取捨:

1. 「以事業為中心型」的人,會將自己的能力 (人力資本) 投入工作來獲取收入,並將工作成果與社會評價做連結,但在此便將所有資源消耗殆盡,以至於沒有多餘的精力分配給親情與愛情。

2. 「以孩子為中心型」的人,將所以能力都投入到養育孩子中,工作只是為了獲取收入的必要之惡,社會評價都來自於養育孩子的成果。

3. 「愛好派對型」的人,將大部分的能力都傾注在透過社交來獲得愛情。  

我們每個人都會透過強調某些價值、貶低其他價值,來設法維持生活的平衡;當重要的「價值觀」受到損害時,就會出現精神失調。

當以事業為中心型的商務人士,因工作失敗而失去了在公司內的地位;當以孩子為中心型的母親遇到了叛逆期的孩子離家出走;當愛好派對型犯下了損害自己名譽的大錯時,心靈就會開始生病。

生活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投入到某個地方,那就沒有資源可以再分配到其他地方;由於資源的限制,讓集滿所有「幸福資本」變得極其困難。

那我們該如何合理地設計「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基礎呢?

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人具有心理優勢,這使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有效論點,並做出更正確的決定;另一方面,那些缺乏人力資本的人,會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堅持原來的錯誤主張。

自尊來自於擁有大量的人力資本 (高專業性),因此有尊重「對立方」意見的「餘裕」。

將人力資本變現:就像在經濟學中,把「金融資本」投資到金融市場來賺取回報一樣,我們把「人力資本」投資到勞動力市場來賺取薪水和報酬。

人力資本僅指那些「可以變現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把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物」變現變得越來越重要。

成功人士就是「能夠有效地將自己的能力變現的人」;能工作的時間越長,人力資本就越大,因此健康對於人力資本來說非常重要。

最厲害的「資產管理」是人力資本的運用。

我們將金融資本投資在金融市場;將人力資本投資在勞動力市場,並從中獲得利益。想要變得富裕,就必須要有效地運用這兩種資本。

「資本」的規模非常重要;大的資本產生大的利益、小的資本就只能得到小的利益。

那麼你有多少「人力資本」呢? 根據不動產理論價值,是將未來可以得到的租金總額,以一定的折現率去換算為現值來計算的,而人力資本亦是如此,是將一生中可以透過工作賺取的總收入折現,來計算其價值。

現值的折現率由「市場利率 + 風險」決定,但就「人力資本」而言,這個風險包括因病不能工作、現在任職的公司破產等意外事件。

剛畢業的學生,其「人力資本」就比「金融資本」要大了一百倍以上;考慮到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間的巨大不對稱性,工作 (利用人力資本) 會比投資 (管理金融資本) 更重要。

作者就資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提出三點建議:

1. 年輕時應該優先考慮「體驗」,而不是 (少量的) 儲蓄。

2. 不要將你的遺產分配給孩子,而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生前贈與。

3. 在為晚年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將多餘的資產用於享受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或將其用作捐贈。

根據大腦的作業系統,資產帶來的幸福感,剛開始會急遽上升,最後會趨於平緩,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當資產在某個金額以內時,心理效用 (幸福感) 大於實際資產金額,也就是說,金錢讓人變得更幸福;如果資產再進一步增加時,錢只是累積起來了,但對幸福感沒有任何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 (九) 執行力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只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具備極強的「執行力」,賺錢就不是一件難事。 很多人無法克服「拖延症」是因為看不到機會,沒有意識到懶惰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錯過機會比直接虧錢更讓人心痛。 看不到機會的根本原因在於「認知」不足,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機會,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