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整天的課程,由於擔心自己上課上到一半就注意力渙散,昨晚早早就睡了,睡前不斷提醒自己,第一次上課千萬不要遲到阿!
業師群因為還有個早餐會,所以要比上課的學生們再早一個小時到,我本以為已經夠早出門了,想不到真的是「墨菲定律」阿! 怕什麼就來什麼,開車上高速公路的閘道就大塞車,被往國五的車流給擋住了,卡了快二十分鐘還在原地不動,我臉都綠了。
更巧的是,一個學弟也跟我一樣被卡在那邊,排在我後面,準備兩個一起遲到吧。
這一天就從不順利開始,讓我有點擔心接下來會不會又出什麼問題呢?
聽完早餐會的講解後,對於今天的課程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講坦白的,我自己以前花錢上課,都沒這麼認真;心態不一樣,態度就真的完全不一樣。
在第一個活動「破冰之旅」中,我們請同學玩幾天前在課前會體驗過的遊戲,這次換我來主持以及當觀察者,那個感受真的不太一樣。
當觀察者,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每個同學當下的反應,再加上我回教室後馬上就做筆記,把人名跟行為連結在一起,這確實是很特別的體驗。
我以前很討厭玩活動,因為我都是參與者,不太明白這種活動的意義在哪? 但當我變成「觀察者」時,瞬間就懂為什麼要設計這些活動,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辨識出一個人的特質,然後做為後續活動中的參考。
這個概念就很像在教室坐著上課的同學,都以為自己暗地裡做些什麼老師不知道,但當你站在講臺上時,底下同學在幹嘛,看得一清二楚,只是要不要點破而已。
角色不同,理解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我帶的這個團隊滿有趣的,兩男三女,分別來自不同的科系、然後從大三到碩博士班都有;重點是他們很主動,樂於分享,省了我不少力氣。
原本我聽去年曾當過業師的學弟說,大家都很沉默、不輕易發表意見時,我一度有點擔心該怎麼帶動那個氛圍,現在就免擔心了,他們會自嗨。
當「破冰活動」結束後,很快進入第一個立體個案的分享,這位講師是我相對熟悉的人「郭家齊」,我不止一次聽他演講了;而且很多年前他還在嘗試做不同的網站時,當時我雖然在英國,但都有在關注。
另外,郭家齊寫了一本書「至少努力當上主管一次吧!」,我也有完整看完並寫了摘要及心得。
他的演講一如既往的精彩,畢竟是「連續創業家」,隨便拿點什麼東西出來講,都是實際的案例;但他今天有講到一個重點,那就是當年被 Groupon 併購是帶有運氣成分的,這點我其實很認同。
就如同我們當年被上市公司投資的情況一樣,有時候「機會之窗」只會短暫地開那麼一下子,然後很快就會合起來了。
郭家齊提到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點,這是創業者用血淚換來的經驗與教訓,那就是「財務紀律」與「募資規劃」;他提到用錢換規模,不是不能燒錢,但要更聰明的花錢。
當然,郭家齊講到「先建團隊、再找題目」這件事,我的組員就問我說:「一開始的錢怎麼來的? 這應該是一開始就資金充沛才能這樣做吧!」
可以先把資金準備起來,是有先決條件的,那就是他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這邊的成功定義,不是說他每次創業都活得非常好,而是他都有帶著投資他的人成功出場。
就投資人的角色來說,只要你讓我嘗到一次甜頭,我知道你會帶我賺錢,那我就敢再壓你一次;他已經帶投資人賺不止一次錢了,這樣的人找錢相對容易很多。
我跟組員說:「不要幻想自己可以憑一個創業想法就可以在台灣募到資金,通常第一次募資還是找 3F 最常見。」
果不其然,郭家齊也在後面的 Q&A 中提出一樣的看法,台灣對於早期新創的支持力度不高;但我自己當投資人時,也不會太想投早期新創,因為這很可能不是「高風險、高報酬」,而是「高風險、沒報酬」的選擇。
總之,當你聽完郭家齊的演講後,會覺得「想創業就衝阿!」不用想得太清楚,做就對了。
但就如同授課老師所提到的,「供應鏈創業」跟「網路創業」還是不太一樣,有些領域的創業類型,還真的不能變來變去,先上再說,因為這很有可能先爛掉的是公司跟你的名聲。
演講完後的小組討論時間,設計了兩個題目,然後由我們業師協助引導組員思考及回答問題;這個環節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雖然我自己也有在學校授課,但類型跟這種「問題討論」以及「思維訓練」差異頗多,倒是跟我主持研討會論文討論時有點像。
說也奇怪,我現在是很享受「小組問題討論」這個環節的,但我當年唸 MBA 時卻很討厭它。
寫到這邊,怎麼還沒結束上半場阿? 下一篇將從問題討論開始聊起,希望可以用一篇就把下半場也一起講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