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利用 ChatGPT 來輔助課程中的實作練習, 發現它真的能有效提升生產力;但是開發人員的腦中還是要有設計的觀念,才不會照單全收它所給的回答,因為這未必是你想要的方向。
雖然我才剛使用生成式 AI 輔助沒多久,但已經發現它未來的潛力,雖然目前還需要人去微調細節、掌握全面性的設計,但已經可以讓有經驗的設計者從繁瑣的程式碼中跳脫出來,專注在更系統層面的設計,這就是一大進步。
因此,我認為未來的教育軍備競賽,可能還要加上 AI 工具應用的熟悉度,如何在生活中、甚至在全方位的學習中透過 AI 輔助提高效率,這說不定會大大地影響教育的過程。
對這些改變,我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在多元入學的管道中,資訊大戰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只要改變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沒必要抗拒它,反而應該想辦法協助小孩適應這個過程。
家長應該要更勇敢一點,自己先跳到水裡面試試看,然後再思考適合小孩的前進路線。
至於境內留學的想法,目前在台灣應該相對容易實現,只不過這對家庭的財務狀況有一定的要求;我是覺得在現代科技的協助下,或許能找到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而且效果也未必比較差,但這部份就需要家長願意花時間去尋找與了解。
簡單來說,多元入學本質上還是資訊大戰,有錢的就請人代勞、沒錢的就自己來做;有錢、有時間是最好,說不定還能真正做到個人化的教育,但如果沒錢、沒時間那就...別人餵什麼就吃什麼吧!
什麼樣的鉅觀環境轉變,讓跨國中產階級變得更加焦慮,需要為孩子的「教育投資」策略提前布局?
1. 全球經濟、勞動市場的整合;台灣資本外移,擴大跨國生產鏈與銷售市場,都帶動了台灣專業與管理階層者的跨國流動。
近年來的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振盪,以及台灣在地經濟的成長停滯,不僅影響中低階層的就業機會,也撼動中產階段的「經濟安全感」。
家長對於下一代的未來感到焦慮,也渴望下一代能更成功地化身為「全球菁英」,以面對預期將會更加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
對這些中產階級父母來說,孩子的競爭力等同「全球移動力」,也就是「讓人能跨領域、跨地發展的能力;在這個時代,你能橫向移動,才能向上移動」。
2. 升學管道的改變;「多元入學」並沒有讓這些家長鬆口氣,反而感到「只有被迫將戰線拉長」。
十二年國教新制更強化了制度上的不確定與家長的焦慮;父母面對新的「遊戲規則」,需要投入的不只是「經濟資本」,還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與資訊,以配合調整教養的方式。
多元入學是資訊大戰,不是金錢大戰 → 用錢堆出來,同質性高還是被刷掉。
「愈了解這個多元入學制度遊戲規則的家長,比不瞭解遊戲規則的家長,更容易讓小孩透過個人申請,進入好大學。」
要在新的升學體制、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出人頭地, 孩子不只需要考試或證照認可的「顯性能力」,也要培養所謂的「隱性能力」。
符合全球化之下競爭力的八大特質:
1. 英語 (顯性能力)。
2. 第二外語 (顯性能力)。
3. 專業 (顯性能力)。
4. 文化包容力 (隱性能力)。
5. 溝通與合作、人際關係 (隱性能力)。
6. 自信 (隱性能力)。
7. 資訊運用 (隱性能力)。
8. 學習力 (隱性能力)。
中產父母依據其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的多寡,衍生不同的跨國教育策略,來進行所謂的「私人教改」,以超越本國教育體制的限制。
美國學者艾利森‧匹優用「鋪路消費」的概念來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專業中產階級父母,尤其是來自非世界核心的後進國家,會透過「全球鋪路消費」來替孩子累積經驗與能力,以因應孩子未來可能面對的國際競爭。
經濟與文化資本高低不同的父母,又會發展出不同方式的全球鋪路消費。
常見三種不同的全球鋪路消費模式:
1. 透過長期或短期的移民。
2. 透過取得彈性公民身分,讓孩子在境內留學。
3. 送讀標榜國際班或雙語教育的私立學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